
從香港廳說起
每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開幕式及閉幕式,以及其中的一些全體會議,都是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舉行。每次走入人民大會堂,都會讚嘆其壯觀、層次分明的建築結構,琉璃屋檐,黃綠相間,花崗石的台階和大理石的門柱,莊嚴而宏偉。穿過大會堂金黃色的銅門,進入中央大廳,乳白色的牆身,襯托桃紅色的地面,很有傳統中國文化中經常說到容光煥發的精神面貌,再加上天花板上的巨型水晶吊燈,雍容華貴。
中國文化多姿多采,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特色,而這些多樣文化也體現在人民大會堂每一個廳室當中。各種會議廳、休息廳三百多個。三十三個以地區命名的廳室中,面積最大的廳室便是香港廳。總面積達一千七百二十八平方米,分主會議廳和多功能會議廳兩部分,設施配備齊全,主會議廳面積有七百多平方米,入口是一塊長七米的屏風,正面題詞執行一國兩制方針,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兩邊有象徵中華燦爛文明的木浮雕《華夏頌》。

人民大會堂的香港廳,承載了我們港區代表的履職時光。

五月二十八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閉幕。
我覺得最特別的,就是主會議廳正中的巨幅絨繡壁畫:《維多利亞港夜景》,寬八點六米,高三點六米,遠看可能會以為是一幅精緻的印刷畫或手工繪畫,其實是由多位能工巧匠經二百一十六萬針手工繡製而成,惟妙惟肖,精緻玲瓏。
香港廳從設計到施工經過二十二次修改,在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二日落成,象徵香港主權的回歸,廳內隨處可見紫荊花圖案。當時由霍英東先生牽頭的香港廳籌建小組提出了雙層設置的構想,而王敏剛先生則是主要聯絡人,協調具體工作,他們為香港廳的籌建功不可沒。至近年在姚祖輝先生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廳亦進行了翻新工程。
僅僅是在一個香港廳的設計和佈置,就足以看到國家對香港的重視和關注,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其發展利益、安全從來都是與我們的祖國唇齒相依,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
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而社會安全、政治穩定則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近期所訂立的《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對香港的保障、對香港的發展利益之重要性和必要性,至關重要,也是令我們的維多利亞港繼續璀璨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