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東觀點 2009 年 03 月 10 日

海嘯危局 帶來重大契機

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香港未來定位和方向。危機給香港帶來重大的契機。

總理溫家寶上周在人大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支持香港應付金融海嘯的一系列措施,以及粵港澳三地進一步加強合作的方向。一位多次採訪人大會議的資深評論員注意到,過往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香港的內容很少,有時甚至只寥寥數句,多數是原則性的陳述,但今次明顯不同,除了篇幅長了,更重要是講述的措施和方向比過往具體得多,箇中含義及對香港長遠發展的影響,都很值得大家留意和深思。

對於中央的想法,中聯辦主任高祀仁與港區人大代表討論時,作了清楚闡釋,主要有兩點:一是針對香港當前的困難,把已宣布的各項挺港政策措施確定下來,顯示中央積極支持香港應付危機,從而堅定港人的信心;二是指出香港長遠發展的戰略性方向。他說:「《報告》關於香港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希望香港既要化解危機更要着眼長遠,把應對危機作為謀劃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

今次金融海嘯可謂世紀浩劫,破壞力驚人,香港作為主要國際金融和商貿中心,受到的衝擊比其他中國城市更大,中央對此當然極為關注和憂慮,把如何挺港放在國家「抗災」策略的首要位置。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會見港澳政協時就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胡錦濤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有關部門支持港澳應對危機的有關工作。可見最高領導層對香港情況的關注程度,比「沙士」以至亞洲金融風暴時更高。

因為,如果香港頂不住這一波巨浪,國際金融中心的根基將會動搖,最壞情況是經濟出現系統性衰退,若然如此,不僅香港「下沉」,珠三角以至廣東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所以中央挺港的力度必然很大。

對抗危機的舉措,同時也帶來一個重要契機,就是確定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從《報告》的內容,我們看到兩大前景:一是香港被認定為中國境內最重要的金融和經貿中心,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之間窗口和橋樑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強;二是香港將與廣東、澳門組成一個「共同經濟區」,把三地經濟實力結合起來,成為一副強大引擎,藉此克服目前面對的困難,進而帶動整體高速發展。

對於後者,中央《報告》提得很明確,顯示整個概念已到了落實去馬階段,勢在必行。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透露,他與特首曾蔭權已積極研究建立這個「共同經濟區」的計劃,準備把粵港澳打造成亞太區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到二○二○年,更可發展為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有關計劃的「合作框架協議」,正着手制定中,已不是得個講字的「無米粥」了。

《華盛頓郵報》早前報道指,新加坡受到「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打擊,對外貿易大跌,碼頭泊滿了沒貨可載的貨輪;大批外籍僱員執包袱返港;外資大批撤離。整體經濟情況愈來愈惡劣。所謂「去全球化」,就是環球經濟運作與市場受衰退打擊而迅速收縮,全球化的連繫切斷,像新加坡這類欠缺龐大腹地和區域合作的全外向型國家,就最遭殃,形勢比香港更嚴峻。

新加坡的問題,令我們更覺得香港與粵澳組成「共同經濟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計劃落實,往後三地不但可優勢互補,大大加強競爭力,本身也可以形成一個龐大市場,而在其後面,更有一個有十多億人口,正高速發展的巨大經濟體——整個中國大陸。不要忘記,以○七年GDP計,中國已是排在美、日、德之後的經濟第四大國。

香港在這麼一個大體系當中,只要能確定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必然可以抵禦十級風暴的襲擊,屹立不倒。所以,這個契機對香港的意義實在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