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膝蓋打針
六十多歲的黃太(化名)退休後生活繼續精采,除了積極參與義工工作外,她最愛的就是跳社交舞,風雨不改,惟獨膝蓋的疼痛卻教她不得不停下來休息。她向醫生求診,經檢查後證實她的膝蓋患上退化性關節炎,並獲處方止痛藥,可惜效果不彰。
疼痛及其引致的生活不便,如影響日常工作、運動、社交等,是膝關節退化患者所面對的最大困擾。傳統上,一線藥物治療以止痛為基礎,常見藥物包括撲熱息痛(paracetamol)類止痛藥,或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包含了傳統非選擇性及新一代選擇性COX2抑制劑。醫生通常會根據病人的病歷及藥物反應來選擇適合的止痛藥物。另外,一些生活調節如減輕體重、強化肌肉運動等均有助紓緩病情。如果病情嚴重,甚至需要接受置換關節手術。
可是,倘若藥物治療與生活調適的方法仍無助改善患者的情況,而其膝關節的退化程度未需要接受置換關節手術,病人可以考慮注射透明質酸治療。研究發現,關節內的關節液含有透明質酸物質,對於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人來說,若於膝關節接受透明質酸注射,有舒緩痛楚的效果。

黃太與醫生商討後,決定注射透明質酸。完成注射數天後,黃太發現膝蓋痛楚紓緩不少;一至兩星期後,不但能夠輕輕鬆鬆做義工,兼且重拾跳舞之樂。大概一年之後,黃太感到膝蓋再次疼痛,於是再找醫生注射透明質酸。如是者,黃太每年一次與醫生進行「透明質酸」之約,持續把膝痛控制,讓她繼續享受快樂且充實的退休生活。
一般而言,注射透明質酸後大約一至兩周緩痛效果漸見,大約可維持半年或以上,病人可待病徵再現時才再次接受注射。初次接受透明質酸注射治療的病人,可考慮先於其中一邊膝蓋接受注射,視乎身體反應才接受另一邊膝蓋的注射。
整體而言,注射透明質酸是有效及安全的止痛方法。不過,目前文獻指出,透明質酸療法只適用於退化性膝關節炎,不適用於退化性關節炎以外引致的膝痛,如類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等;另外,倘若患者的退化性發炎非常活躍,也不適宜接受透明質酸注射。
由於注射透明質酸屬於入侵性治療,它與打針同樣有極低機會帶來細菌感染、出血等併發症。另外,有些病人的體質或對透明質酸有較大反應,注射後或會刺激關節輕微發炎,所以醫生會監察病人接受注射後的反應。
傳統上,醫生會臨床觸摸骨骼,沿病人的膝蓋與髕骨(俗稱「菠蘿蓋」)的下方入針;現在亦有新技術可借助超聲波掃描來導引,找出較為理想的入針位置,以減低觸及關節軟骨組織、血管、肌腱或韌帶的機會,提高精準度與安全性,將注射的危險性減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