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焗出假大空
說出來恐怕笑大人個口,但實情的確如此,直至中學時代仍不知道意大利粉與通心粉同源,而且以為意大利粉與廣東人吃慣的瀨粉差不多,只是顏色不同和韌度有異而已,直至近年遊走歐洲,遍走意大利靴形國土的南與北,才認真見識意大利粉花款百出。
說花款百出,是它本質是麵粉,只是搓製成不同形態而已。令外國人頭痛的是每款都有自己的名字,讀音固然不易掌握,一串字母也十分難記。逾百種意大利粉,相信餘生都沒有本事牢記,但發現名字似乎都與形狀有關。
Spaghetti最入腦,既因香港大部分人如我認為這就是真正的是意大利粉,亦因有平民化的意粉屋以此為名,見得多講得多這個字便熟了。茶餐廳有意粉,也必然有通粉,但通心粉英文叫法卻從不上心,是在意大利一再由當地人提醒是Macaroni,才用心記着至今。


細說意大利粉,都是因為疫情。近兩星期在超市發現各款意大利粉幾被人掃清,尤其是長麵條和通心粉,幾家不同集團超市剩下少許的,竟都是長通粉和雜色螺絲粉。問其中一家超市理貨員,貨倉可有一包通心粉,對方居然肯跑進倉裏找,未幾捧着一包出來,老遠看見他拿過來,喜出望外,但接到手裏,卻是失望。
體態接近圓形,比一般通心粉大兩至三倍,驟眼看的確有點像加大碼的通心粉,但包裝袋明明印上「Chiocciole」,這種意大利粉的外形跟名字頗匹配,猜想應該叫蝸牛粉。理貨員見我猶豫,便說倉內還有幾包貝殼粉「Conchiglioni」及貓耳朵粉「 Orecchiette」,問是否合用。感謝這位員工的心思,她特意找與通心粉一樣中空的品種,不讓她失望,要了蝸牛粉。
原意是做簡單的芝士焗通心粉,面對疫情逆境,人應該變通,沒有通心粉,有蝸牛粉其實也應該感恩。不過,芝士焗蝸牛粉的空間太大太多,都因為蝸牛粉實情得個殼,內裏是空的,芝士溶在外層,大啖大啖吃都依然覺得不夠實在。
終於明白意大利人搞出那麼多款意大利粉,是方便不同的烹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