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老總手記 2020 年 04 月 07 日

關慧玲

《東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港人其實幾幸福

一場新冠肺炎,暴露了歐、美地區公共醫療系統的不堪一擊。
很多朋友近期急急忙忙自海外回港,有些在海外住了多年的,也寧願回港避疫,佢哋深深感受到外地對抗疫的手足無措,還是香港穩陣。以往那些認為外國月亮更圓的人,此刻可有甚麼話說?
跟一名公共醫療衞生專家傾起,英國在多個醫學研究上仍是很頂尖的,科技人才也是一流的,可是政府窮,這十年來沒有在公共醫療上增撥資源,只有不斷削減床位和醫護人手,像新冠肺炎這類影響大量人群的疫症一旦爆發,便像十個煲得番五隻蓋。
英國醫療由國家醫療系統管理(NHS),職能類似香港的醫管局。不過,在香港人人都可隨時經急症室睇到醫生,在英國,市民一旦發燒,唔係立即去醫院(基本上去咗都唔會有人收你),而係先致電家庭醫生,並被勸喻留在家靜養七日,吃些退燒藥。這位專家便說,風平浪靜的日子自然無可厚非,因為假如只是普通感冒,在家休息幾日便會好了,根本不用去醫院;但去到應付這樣的大型流行病爆發,而英國仍然沿用這一套,便會錯過盡早檢測、盡早隔離而截斷社區傳播鏈的最佳時機。

 

 


先不說在家發燒這幾日會否病到迷迷糊,因高燒持續不退而經轉介去到醫院,也不一定會得到檢測,而是由醫生判斷你是否適合。到真正確診屬新冠肺炎時,病人可能已經有好幾天有意無意地在家人之間傳播病毒,而緊密接觸者確是社區傳播的最大途徑。
不過,他亦公道的說,英國事實上經多年削減公共衞生資源,床位不夠,檢測病毒的資源極度不足,有些醫院連呼吸機也不夠,畀你入到院都未必有得用,部分醫護人員的防護裝備也不夠,根本應付不到大量病人。所以,英國首相約瀚遜的一番﹁佛系抗疫﹂言論,說的很不啱聽,卻是最坦白的實情。
英國有公共醫療體系尚且如此,沒有公共醫療系統的國家如美國,就更難應付這樣的一場戰爭。所以,你會看到有美國醫護只以一般口罩近距離照顧高危病人(即香港人普通戴上街用的那種)、以垃圾膠袋包裹自己權充保護衣(見圖)。強如美國,這些場面不是很荒謬嗎?
這場疫症,歐美後來居上成為震央,你可以話香港做得緩慢,做得唔夠,可是這兩個月來,我們的感染率維持在一定水平,靠的是一系列措施例如限制入境,有輕微病徵的都主動檢測及隔離。另一方面,醫管局依然存有個多月的口罩和保護衣存量,而一般市民都能有口罩上街,一旦有事公立醫院點都會照顧你。香港人是身在中不知福。
隨着大量海外港人回流,他們或者感染了外國人對疫情的漫不經心,不愛戴罩更愛自由自在通街走,白白浪費了我們兩個月來的嚴陣以待。香港這條防線,不知道仍守不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