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2020 年 04 月 07 日

李耀輝(義覺)道長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香港黃大仙信俗」的非遺文化

近年大家都經常聽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這個名詞,它所指的是對某地區的傳承有重要意義的「行為」或「表現」,包括:民俗、文化、信仰、藝術、傳統、知識和語言等各種非物質形式的無形財產。2017年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布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涵蓋有二十個項目。當中之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香港潮人盂蘭勝會、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和香港黃大仙信俗等皆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說起「香港黃大仙信俗」,這個文化早已深入香港市民生活各方面,譬如每年除夕晚善信通宵排隊上頭炷香、每年數百萬名中外善信來祈福及求籤,及黃大仙師與契子女結緣等,這些都是「香港黃大仙信俗」的一部分。嗇色園作為「香港黃大仙信俗」的傳承機構,我們承傳的信俗主要包含了宗教與慈善結合的特色,「普濟勸善」與「有求必應」的精神。近十多年來,本人帶領嗇色園舉辦了不少大型宗教科儀活動,如:大獻供、廟會、禮斗祈福法會、上契儀式、啟蒙開筆禮等,每次都有眾多市民及善信一同參與,見證着「香港黃大仙信俗」已愈來愈為廣大市民接受及支持。

國務院頒給嗇色園的國家級「非遺」名牌。

 


「香港黃大仙信俗」的內容是多方面的,當中包括了信仰、習俗、科儀和慈善事業等範疇。信仰方面,最重要是「普濟勸善」的宗旨、「有求必應」的理念和「三教同尊」的文化共融契合,這亦是「香港黃大仙師信俗」的內涵所在。習俗方面,「黃大仙靈籤」和「藥籤」(仙方)、黃大仙寶誕(農曆八月廿三日)、頭炷香、上契仙師、道教婚禮、廟會、啟蒙開筆禮等各類儀式文化都是信俗內容的一部分。科儀方面,包括了嗇色園歷來傳承的道教經本,經懺科儀和各類祈福法會等。慈善事業方面,嗇色園於百年來對教育、醫療及社會服務等的拓展,尤其於「贈醫施藥」的傳統更是由創壇到現在一直未停止過,當中支撐我們的信念便是仙師的寶訓——普濟勸善。
自從於2014年本園成功申請「國家級」非遺後,我園不斷進行往後的持續保育工作,如過去我們曾與香港珠海學院及亞細亞民俗學會等學術組織聯合舉辦了多場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帶動了「黃大仙信俗」的研究及出版等。適逢本園將邁向一百周年紀慶,我們現時正籌建「信俗」文物館,將來便可向大眾展示本園百年來的歷史與信俗文化等內容。
此外,「香港黃大仙信俗」蘊藏着重要的精神及文化價值觀,既傳揚行善積德、普濟勸善的風尚,又切實提升了社會的關愛精神;另一方面亦顯示信俗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和承傳。如果從經濟價值上的考量,現在不少國內信眾及海外華人專程來香港禮拜黃大仙師,黃大仙區已逐漸形成一個宗教文化旅遊的生活圈,與華人傳統的信俗文化高度融合,生活在這裡便自然想起黃大仙師。未來,我們的目標是把「香港黃大仙信俗」推展向世界各地去,讓更多人認識我國的宗教文化,了解黃大仙師信仰的精神及文化價值。
(註:因應疫情現況,本園於三月三十日起,全面暫停開放十四天。稍後之安排,請參考園方最新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