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節聽筒
五十歲的孫女士(化名)已受腰骨退化問題困擾多年,需定期到骨科專科門診覆診。近月,她因多個關節再出現疼痛而求醫。她向醫生反映手指關節疼痛已經超過一年,手指及手腕關節偶爾出現晨僵,每次歷時大概三十分鐘,上落樓梯時膝蓋亦感劇痛。
及後,孫女士被轉介至風濕科醫生跟進。醫生的首要任務,是判斷她的痛楚究竟是源於退化,抑或是患上類風濕關節炎。一般來說,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會出現腫脹,而孫女士疼痛的手指關節僵硬、骨節點凸起,卻沒有腫脹,故初步判斷為關節退化;而她的手腕,雖沒有明顯痛楚,但臨床檢查則發現腫脹。
下一步,孫女士接受了血液及X光檢查。驗血報告顯示其紅血球沉降率(ESR)及C-反應蛋白偏高(CRP),意味着她的身體有發炎徵狀,但是用於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類風濕因子(R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指標卻呈陰性。其後的X光檢查只發現手指關節及膝關節退化,看不到關節有骨侵蝕或其他異樣,因此導致手腕關節腫脹、晨僵和紅血球沉降率及C-反應蛋白偏高的原因仍然未明。
有見及此,醫生進一步利用超聲波技術為孫女士檢查手腕和手指,發現手腕出現滑膜增生及發炎。這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常見徵狀,並非單純的關節退化。醫生隨即為她處方口服抗風濕藥,她用藥後情況良好,手腕的腫脹消退,晨僵問題有改善,紅血球沉降率及C-反應蛋白回復正常。


超聲波可見手腕關節出現滑膜增生和發炎。
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而言,若能及早確診和治療便可盡早控制病情,減低關節受損及變形的風險,從而保持病人的關節功能和日常自理能力。然而,在超聲波技術尚未發達的年代,若遇上如孫女士般沒有明顯類風濕關節炎的表徵、抗體指標也沒有異常的個案,單憑血液及X光檢查,醫生臨床判斷上未必能在患者病發初期找出真正病因,於是延誤了治療的良機。
幸而,近年超聲波技術逐漸普及,能為疾病診斷提供更多客觀證據。經過醫生初步的臨床診斷後,如對病患原因有所懷疑便可用超聲波作輔助,更準確快捷地讓患者可在病發初期得到診治。
超聲波技術有如關節的聽筒,除了如上述個案般可以用於觀察滑膜,也能檢查肌腱及韌帶、偵測輕微骨侵蝕等,填補了X光無法檢查軟組織及偵測早期骨侵蝕的不足。
雖然超聲波的準確度高,但它也有自身的限制,例如因超聲波不能穿透骨,所以只可偵察到滑膜、肌腱、韌帶等發炎而無法偵察骨髓水腫,超聲波的準確度也十分依賴操作儀器者的經驗和技術水平。總括而言,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仍應以臨床為主,由醫生從病歷、臨床檢查及驗血等多方面結果來判斷是否需要安排超聲波作進一步檢查,從而更能提供既準確、又客觀的斷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