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近失傳的鴨腳包
香港蓮香樓走過九十多個年頭,中間發生過很多事,直至日前老闆的第四代接回來繼續經營,一眾擁躉、慕名來的竟然令茶樓人聲鼎沸,在不知何時才能擺脫疫情的時世,只能說目下多少是靠蓮香早年積落的福。
八十年代初在荷李活道《華僑晚報》工作時,中午截稿過後便下山,與同事偶然會到蓮香樓醫肚,當時的蓮香在現址的斜對面,那年代依然有痰罐隨侍在檯腳側邊,熱水煲及爐具則在幾根柱躉前,侍應不時提壺為茶客的茶盅添大熱滾水。
新派酒樓已當道,格局企理及看起來較整潔,蓮香仍有熟客撐住,是一份慣性的人情,也是點心和炒粉麵因循不變的味道,在愈來愈懷舊的今天,成為疫市奇葩。 蓮香現在特別堅守舊的細節,是很聰明的經營之道,若要嚐新何不光顧新店!
其實蓮香給我存留最深印象是中秋前聞到的蓮香,她的月餅並不是最好,但蓮蓉無疑是最香的,直至今天上去飲茶,儘管只是一籠蓮蓉包,也不失蓮香的風範。
這天早上十時,相約一班好食之徒飲早茶,擺開茶盅沏茶之際,大家都在數算認識的懷舊點心:大包、鵪鶉蛋燒賣……又旁及八珍炒麵、陳皮鴨腿湯飯,夥計忽然走來推介金錢雞。在座都是有閱歷的人,晨早流流吃鳳肝、全肥冰肉和叉燒,過不到自己關口,當然耍手擰頭。

夥計鍥而不捨,再推介,這回「鴨腳包」剛脫口而出,我立即說好。眾人望着我,似乎想知道是甚麼東西。份屬雞腳的豉汁鳳爪到處都有,腐皮包着芋條豬肉和鴨腳的鴨腳紮已買少見少,鴨腳包竟然未聽過未吃過。
鴨腳包是傳統的廣東燒味,一條長長的鴨腸打幾圈,將鴨腳、燒鴨、鴨肝、叉燒綑紮起烤成。對上一次吃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但記不起是否蓮香樓的出品。
說實話,愛吃鴨腳紮,但依稀記得不太喜歡此物,卻記不起為何不覺得吸引,一口接受夥計推介,完全想重溫這種幾近失傳的燒味。鴨腳包以隻計,於是一人一隻。吃過之後,對鴨腳包的印象沒有改觀,毫無疑問是個人喜好,但能再嚐到這老舊的傳統食物,是教人記住那些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