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涸轍之魚 助人要及時
筆者不時跟友人及同事分享《涸轍之魚》的故事。這個出自莊子外物篇的故事說到,有一條魚在車經過的路軌中掙扎求存,哀求莊子用斗升之水助其活命,莊子慨然應允:「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魚聽了大怒,因為其實只要一點水,魚現在就能夠活下來,但等到西江之水來時,魚已經沒命了。
慈善業界一般致力透過捐助,為社會帶來長遠成效。但正如筆者上一期談到,在當下疫情,不少市民的生活都受到影響,慈善業必須急人之難,面對不斷變化的情況作出迅速應對,提供「斗升之水」。
馬會早前跟香港青年協會和香港小童群益會合作,推出「在家學習網寬支援計劃」,為家中沒有高速上網而未能進行網上學習的學生提供支援。
其實這個計劃的構思源自慈善信託基金的一位同事,他從教育界的友人中得知,學校因停課安排而陸續採用網上教學,期望能夠做到「停課不停學」,但有不少來自基層的學生,家中根本沒有安裝高速上網服務,只能用智能手機上網做功課;大部份更因為手機流動數據有限,每日要走到商場或便利店「鑿壁借WiFi」,不方便之餘,在疫情下四處遊走亦不安全。
同事們聽過後都急學童所急,立即坐言起行,靈活調動資源,主動聯絡非政府機構分享構思,再接觸本地電訊供應商,短時間內便推出這項計劃。
計劃反應十分正面,並得到政府的協助,加上非政府機構夥伴在過程中協調與支援,短短一星期內已有超過七百一十間學校報名參與,佔本地中小學總數三分之二,十萬多張數據卡分階段送出。
是次計劃原本只提供兩個月的流動數據,但考慮到不斷變化的疫情,預計停課安排會延長,所以我們立即與各合作單位聯繫,迅速決定將計劃延長至共四個月。
為了進一步協助學校在這困難時刻推行網上教學,我們亦將計劃「升級」,為一千間本地中小學提供最長四個月的「Zoom 型學堂」帳戶服務,支援老師提供網上教室,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及互動。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馬會動員內部各方面的資源和能力,與志同道合的社區夥伴緊密合作,致力回應社會的緊急需要,一系列支援社區措施,至今已協助超過一百萬名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弱勢社群人士,包括長者、學童、少數族裔人士、殘疾人士及基層家庭等對抗疫情。
筆者與同事都深信,只要社會上每一位繼續互相關懷,並以堅韌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互相合作,定能對抗疫情所帶來的影響。讀者們也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為抗疫出一分力,同時想想在疫症過後如何協助社區復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