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善說亮話 2020 年 02 月 11 日

張亮

由私募基金轉職慈善信託基金,轉化追求回報的霹靂手段,凝聚廣結善緣的菩薩心腸;現任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性好山水、讀書,偶爾長跑。

樂齡同行 人間重晚晴

從古到今,長壽一直為人所期盼,然而年歲只是數字上的追求。中醫古書《黃帝內經素問》記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興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

長者要真正安享天年,需形體與精神俱健康協調。香港人的平均壽命居世界之首,但有研究顯示,本港約有百分之十的長者出現抑鬱徵狀,容易受情緒困擾,增加患上抑鬱症或更嚴重病症的風險。

聯合國在二○一五年已將精神健康納入《二○三○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是建立一個能確保身體、精神和社會福祉的環境,促進全民健康。

在這方面,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多年來支持及主動開展多項相關計劃,照顧不同需要人士,以提供全面和便利的服務,同時提升大眾對精神健康的了解,鼓勵有需要人士主動尋求協助。

其中,基金於二○○六年開始捐助生命熱線推行「生命共行」外展長者服務,讓長者的不快情緒得以紓緩,重燃生命動力。近年馬會亦透過創新協作服務模式,改善長者生活質素,鼓勵實踐積極晚年,並於二○一六年主導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透過地區長者中心和精神健康服務中心,為有抑鬱風險或患有抑鬱症的長者,提供全面支援。計劃亦培訓長者擔任「樂齡之友」,組成地區支援網絡,發揮鄰舍守望的精神。

從計劃初期研究得知,大部分港人都知到晚年抑鬱情況普遍,亦有超過八成受訪者表示願意協助受情緒困擾的年長親友及鄰舍。但研究顯示,一般人對長者抑鬱和處理手法上存有一定誤解,以為提醒抑鬱長者自己的福氣或往好處看,便能協助他們。其實不帶批判的聆聽與陪伴,有時更勝千言萬語;而強化公眾及長者服務前線員工處理長者抑鬱問題的能力,更可以將社區支援的效果大大提升。

樂齡同行首階段的先導計劃經已完成,外展支援迄今接觸逾四千名長者,完成培訓的社工和「樂齡之友」義工合共一千八百多人。計劃成效顯著,不少個案在「樂齡之友」陪伴下接受介入服務,現已走出抑鬱孤獨的陰霾,重拾晚年生活樂趣。

第二階段的樂齡同行計劃即將啟動,除了會擴展至全港十八區,亦會有一系列以預防為主的支援服務,鼓勵長者實踐積極晚年,致力將他們的角色從受眾轉變為參與者,繼續與社會互動互惠。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筆者與馬會同事希望大家多關心身邊的長者,成為他們強而有力的後盾,讓長者於社區安享晚年,老有所依,方能老有所樂。

 

 

「感人亮話」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總監林一星教授指出:「不少人想起晚年,容易會『正常化』了長者抑鬱這個現象。晚年抑鬱雖有一些生理成因,但心理社交因素例如孤獨、寂寞感等更值得我們關注,因為這些往往是我們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力量可以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