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藥性幽門螺旋菌
過去數十年,得益於醫學進步,不少疾病的治療成效愈見顯著。然而,近年要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卻愈來愈困難。這個現象,與抗藥性息息相關。
去年,七十五歲的林伯(化名)因察覺吞嚥不順求診。醫生為他安排了胃鏡檢查,當時已可見他胃部發炎,抽取了部分組織作化驗,快速測試證實他感染幽門螺旋菌,其後的組織化驗則發現,他的胃部慢性發炎,且已出現腸化生,即是胃黏膜因不斷發炎受損,產生癌前病變。
幽門螺旋菌是一種生存在人類胃部的細菌,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發炎。它在東南亞非常普遍,根據統計數字,約二分一人受到感染。不過,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病徵,只有三成人會有不同程度的不適,例如胃痛、吞嚥困難等等,另外的七成人即使胃部發炎,也感受不到徵狀。
除了胃炎,感染幽門螺旋菌也可能導致胃癌。早在一九九四年,世界衞生組織已把幽門螺旋菌列為致癌物,而感染幽門螺旋菌導致胃癌的機率,則為百分之一。事實上,東南亞的胃癌個案,比其他地區的個案為多。因此,確診感染幽門螺旋菌的人士,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仍建議接受治療。

要處理幽門螺旋菌感染,「Triple therapy 三重口服藥治療」為標準做法,包括一種胃酸抑制劑,以及兩種抗生素。在一九九○年代,三重口服藥治療只需持續七天,治癒率已高於九成;惟時至今日,七天療程的效果大不如前,需增加至十四天,才能提高成效。
為何治療的成效不如以往呢?部分個案可能源於患者自行停藥、吸煙等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幽門螺旋菌帶有抗藥性,能夠抵抗抗生素的藥效。
幽門螺旋菌出現抗藥性,與近年過度使用抗生素有關。舉例說,有些市民患上與細菌感染無關的疾病,但仍服用抗生素;也有些農牧業者會在種植或養殖時加入抗生素,市民於是不自覺地從飲食中吸收了不少。
個案中的林伯,正正感染了抗藥性幽門螺旋菌。他雖完成十四天三重口服藥物治療,惟未能殺菌。醫生遂建議他再接受一次胃鏡檢查,取出組織培植細菌,以測試細菌對不同抗生素的反應。結果顯示,他的幽門螺旋菌樣本確定對三種常用的抗生素產有抗藥性,醫生於是為他處方了測試中見效的抗生素。若他沒有經過此次測試,直接盲用第二次抗生素,也許仍遇上抗藥的問題。
林伯再次用藥兩星期,並在兩個月後進行C-13呼氣測試,終於確定成功消除幽門螺旋菌。由於胃部已出現腸化生,醫生建議他三年後再接受胃鏡複檢,及早提防胃癌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