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塔內的欺凌
校園欺凌在文明社會被廣泛關注,家長和學校對之尤其重視,如果不適當利用制度遏止,會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不良後果。近期醫院同事開始討論醫療系統內是否有類似的欺凌現象,有如電視劇《白色巨塔》中的紛爭,醫院員工投訴事件愈來愈多,似乎都期望文化和制度上有所改革。
情況令我想起塞麥爾維斯醫生的遭遇,他在十九世紀嘗試將洗手程序引入維也納的產房,希望能降低孕婦分娩後感染的死亡率。當時業內並不接納他的提議,他更因此受到同僚排擠被迫離開大學。他最後因為得不到同業支持而精神崩潰,更住進了精神病院。最終,入產房接生要先洗手的規定要到一八八○年才成為慣例。
另外,幾年前澳洲的外科專科醫學院收到大量受訓醫生投訴,指在培訓過程中面對着嚴重的欺凌和性騷擾,資深一輩曾警告如果他們再提出投訴,將會面臨延遲或無法成為專科醫生的後果。事件最終鬧上國會,經研訊後要求專科學院必須跟進並建立「零容忍」欺凌的制度。
在白色巨塔內,初級醫生和護士要在專業領域中發揮所長,必經資深醫生專科訓練的傳承,上司下屬與「師傅」的關係重疊。根據傳統「師傅」操有生殺大權,會否有不合理對待、又或者因為「偏心」而影響培訓或晉升的情況出現?我認為公營醫療系統有責任正視問題。當然,要改變專業內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事,需要同業溝通之餘,制度上亦要互相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