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善說亮話 2020 年 01 月 14 日

張亮

由私募基金轉職慈善信託基金,轉化追求回報的霹靂手段,凝聚廣結善緣的菩薩心腸;現任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性好山水、讀書,偶爾長跑。

用水思源 鼓勵惜水生活

澳洲森林大火持續蔓延,有專家指,是因為氣候變化,令氣溫持續上升,同時亦加速空氣中水份的蒸發,令環境變得乾旱,是山火難以控制的原因之一。

談及氣候變化,除了氣溫,其實地球水資源正受到嚴重衝擊,預計至二○五○年,全球至少有四分一人生活在水資源高度緊張的區域。水是生命的起源,但真正可用的淡水有限,加上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食水短缺的危機迫在眉睫。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是到二○三○年,人人可飲用衞生食水,水質從多方面得到改善,提高用水效率,並通過跨境合作進行水資源綜合管理。

香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也曾經歷嚴重水荒,政府實行制水措施,每天供水四小時,其後更改為四天供水一次。今時今日,「樓下閂水喉」只是電影經典對白,一扭開水龍頭,清潔食水源源不絕供應,制水彷彿已成為傳說。可是都市人對水的需求是有增無減的,亦不會意識到過度用水的問題,更未必關注其來源和價值。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多個機構推行各類環保項目,包括透過不同的外展及教育計劃向市民推廣惜水生活,以及關注香港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馬會於二○一六年撥款支持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推行的「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就是希望將人與珍貴的水資源重新連接,加強大眾對本港河流及水源多重價值的認識,珍惜寶貴的天然資源。

計劃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藉着建立香港河流資料庫及河流導賞團,加強大眾對本港河流及流域的認識。另一方面,為了讓公眾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水足跡,計劃團隊亦開發了創新的水足跡計算機,讓大家透過常見食品,認識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用水,以及商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間接用水,從而改變大家的生活習慣。試想想,當知道做一碟乾炒牛河,原來就會耗掉一千二百三十八公升的水,足足可以填滿十二個浴缸,相信大家下次到茶餐廳都可能會考慮轉吃其他東西了!

為期三年的計劃由於成效顯著,去年馬會因此再度撥款展開第二階段計劃。除了延續第一期的公眾教育項目,計劃亦於去年開始,推行「惜水•識河學校夥伴項目」,由校園出發,以多種創新及互動的學習活動,提升中、小學生對水資源可持續使用議題的關注和認識,鼓勵學生建立節約用水的觀念,改變日常的用水態度。

上善若水,澤被萬物,教育之道有如水流遍各方。馬會一直都希望透過創新、跨界別及跨專業的方式,向市民傳遞有關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筆者和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同事都期望,新一代能成為環保新動力,在未來繼續推動生態保育,積極實踐可持續發展。

 

 

「感人亮話」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夏偉立教授指出:「期望透過一系列的水足跡推廣宣傳,提升公眾對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共同締造更美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