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經濟中的邊緣人
「每人帶兩「疊」吧!」早年到通訊簡陋和沒有銀行系統的地區時,老師們常要浩蕩地帶上過千張鈔票,以備買物資、應急和意外等不時之需。在內地人民幣面值最大的只有一百元,隨行老師往往「腰纏萬貫」,用盡方法把鈔票「縛」在身上以防遺失。近年情況剛好相反,內地經濟科技發展迅速現金日漸失用,還鬧出多次笑話!
有次翁老師帶着四人小隊回營地時很疑惑地說:「今天到小店吃午飯時,店主拒絕收現金,為免處理現鈔他更決定『免費』!」
又有一次大隊走在偏遠的三一七國道上,十多人要上洗手間,車隊停在有簡陋廁所的驛站旁。廁所門前有一位白髮束着大髻、縐紋滿面的婆婆守着。同學們慣性地排起隊來,還紛紛從口袋中拿出一元紙幣準備付款。而原本專注看着手機的婆婆,瞟到大家手握鈔票後,從椅底拉出了一塊寫着「每次一元。絕不收現金,只收支付寶」的紙牌。有同學不忿地理論說現鈔是國家法定貨幣,但婆婆不為所動,還指着廁所後的山邊,然後不再理睬我們繼續追看手機中的古代宮廷劇去!當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時,剛巧有路過的國內年輕旅客好心地替我們付了廁所費,但卻堅拒收取我們那十多元的現金!
最不可思議的要算是在驛站中那幾檔擺賣水果的小販和一名年約五十多歲的乞丐。小販們都表明只用電子收費買賣。而那乞丐,在他面前紙牌上寫着「求有心人捐助五元,只收『支付寶』。現金謝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