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影響生命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者的人生閱歷對香港來說也是寶物。由中英劇團主辦的「口述歷史戲劇計劃」已經有十年歷史,二○一六年計劃更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為期三年的 「賽馬會『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讓一班老友記藉戲劇形式將自身及社區故事娓娓道來,與觀眾交流的同時,傳承互助守望的精神至下一代。

即將於月底舉行的社區巡迴演出以環境劇場為主題,老友記需要於戶外演出,挑戰性比以往於室內演出大。
今年「口述歷史戲劇計劃」與往年不同,表演由室內搬到室外,真正把藝術帶到社區,擺脫舞台局限。中英劇團駐團戲劇導師黃振輝先生表示:「去年計劃是學校巡演,老友記走進不同的學校,與年輕觀眾互動,述說他們的人生經歷,但今年我們以『環境劇場』為主題,演員須於四處游走表演,觀眾也會跟隨演員移動,有別於傳統的戲劇表演。我們希望藉此非單向表演突破固有框框,不單演的還是看的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表演場地位於觀塘海濱長廊,參與觀塘區演出的老友記,以《同舟人》為題,講述由觀塘遙望茶果嶺的社區故事,演員有親切感,觀眾也可如親歷其境,比起困在斗室之中更能與社區連結。新形式對黃Sir不算陌生,但對一班老友記則是挑戰,黃Sir表示相對室內演出,環境劇場更需專注力,不能被戶外環境所影響,肢體動作、情感表達到念對白也需再放大兩、三度,就是說自己名字的時候,也要逐字讀出,表現自信。

中英劇團駐團戲劇導師黃振輝(右)和老友記沈慶禧伯伯異口同聲表示戶外演出需要更大專注力,也甚考記憶力。

沈慶禧透露經過近十次綵排,十分有信心表演當日會順利完成。
當日受訪的老友記沈慶禧伯伯(大沈)雖然已非首次參與「口述歷史戲劇計劃」,但對新形式表演明言充滿新鮮感。「原來戲劇可以這樣子演!不單面對面觀眾,更需要兼顧大範圍的走位,是訓練記憶力的好方法。」大沈是深水埗區的表演者,劇目《逆風行》講述他是一名空中少爺,在海濱長廊看到的舊機場跑道位置,令他回想起昔日在啟德機場工作的情景。黃Sir說希望這種形式令老友記能更享受表演,而且更容易和觀眾產生共鳴,在他們展現生命故事的時候,明白自己的價值,同時讓觀眾也感受到香港上一輩的奮鬥精神,並於今天繼續一起攜手同行。

計劃早前於紅磡區的表演《後來留下了甚麼》,反應甚佳。
賽馬會「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中英劇團主辦。計劃為期三年,先由專業導師帶領老友記作戲劇訓練、收集老友記的親身經歷,並編寫成劇本,再由他們親自在台上演繹。計劃將於二○二○年一月至三月進行社區巡迴演出,及於四月於葵青劇院演藝廳上演跨區總結演出。有關演出詳情,請瀏覽計劃網站oralhistorytheatr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