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菌性腸胃炎可致命
食物若保存或處理不當,細菌便容易在室溫下大量繁殖,更易傳播。上期與讀者分享過一些病毒性的腸胃炎感染(諾如病毒、輪狀病毒)資訊,今期亦想講解一些關於細菌性的腸胃炎感染。
沙門氏菌(Salmonella)是一種常見的細菌。當中約有二千多種血清型沙門氏菌可引致食物中毒。它的傳染途徑是糞口傳染,通常存於人類和動物,特別是家禽類及豬隻的腸臟中,還有蔬菜、雞蛋、奶類及其製成品。
由於沙門氏菌可以在自然環境和食物加工廠內的設施中生存,所以食物若處理不當或環境衞生欠佳,食物可在加工或製造過程中,受到交叉感染。它的潛伏期由數小時至數天不等,通常是十二至三十六小時。病徵包括:發燒、噁心、肚痛、腹瀉(可帶有血便),以及有時伴有嘔吐。

感染沙門氏菌的輕微患者,或可於數天後自行好轉,但嚴重感染病患者,尤其幼兒、長者或免疫力低的人士,會有機會引起併發症,例如:脫水、敗血症、休克等影響性命,甚至死亡。有些沙門氏菌入了血,可導致腦膜炎,甚至可感染心臟引致心膜炎,十分危險。
它更會引致傷寒或腸熱病(Typhoid fever or Enteric fever),病徵包括:持續發燒、頭痛、疲倦、肚痛、噁心、食欲不振、腹瀉等。部份患者身體在發燒第七天,會出現玫瑰紅色斑點,以及脾臟或肝臟發大的情況。嚴重患者可能會出現可致命的腸臟出血及穿破的併發症。
數世紀前至上世紀中,很多外國宣教士來華傳道,有些不幸染上傷寒,甚至因此在中國安息主懷。傷寒潛伏期由三天至六十天不等,通常為七至十四天。此病可傳染他人,所以一旦不幸患上,必須嚴格隔離,應盡快求醫及入院治療。
可幸,現時使用抗生素可令患者大部份完全康復,只有2-5%的患者會成為帶菌者,或需長期跟進。此外,今天中華大地上衞生情況好轉,病人能夠病向淺中醫,醫生亦會及早使用有效的藥物(抗生素)去殺菌,傷寒亦很少發生。
設計☆李浩然 插圖☆楊存孝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