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者善終 留者善別
五福臨門」是家喻戶曉的賀詞,但「五福」到底何所指?據《書經·洪範》所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最後一福意謂不會遭逢天災橫禍,能得善終,安祥離世。
回想起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大多的老人家都是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在摯愛親朋陪伴下走畢最後一段路,不少更選擇在家「壽終正寢」。到了現在,可能因為生活模式上的改變,大多數長者都是在陌生的醫院病房離世;家人朋友又因為要跟從醫院探訪安排,未能長伴在晚期病長者身旁照顧,逝者和家人都因此留下不同的遺憾。面對晚期照顧的安排,病人和照顧者能夠坦然面對人生最後時光,向家人表達個人的意願,其實亦是一種福氣,但大家又有何選擇?
聯合國訂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是確保所有人不論年齡,都能得到健康的生活,包括晚期護理照顧。全球人口邁向老齡化,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預計到二○五○年,每五個人之中有一個是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晚期病患長者的人數因而亦不斷攀升,令社會對寧養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
馬會多年來大力支持多個長者服務,期望透過捐助及主導推行不同的創新項目,為長者及其照顧者提供適切的支援及選擇。在推動寧養服務方面,馬會與多個慈善團體合作,例如在九十年代初捐助善寧會成立香港首家獨立的寧養護理中心「白普理寧養中心」;近年亦繼續支持相關項目,包括興建「靈實寧養院」和「賽馬會善寧之家」,讓晚期病者得到專業的醫療護理,更可以在家居式的環境,在家人陪伴下走完人生旅程。
除了透過硬件項目回應香港的寧養服務需求,我們早年與香港大學開展「美善生命計劃」,透過公眾教育鼓勵社會正面地認識死亡。至近年社會有聲音探討晚期照顧安排和病人的臨終抉擇,我們便於二○一六年開展為期六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試行多個在安老院舍或在家寧養的社區服務模式,讓晚期病患長者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能在熟悉的環境獲得適切的照顧,並透過一連串深入社區的教育活動,鼓勵長者和家人在充分知情下作出合適的晚期照顧及醫療決定,有尊嚴地離世。
近月政府就預設醫療指示和病人在居處離世立法建議諮詢公眾。有關立法的公眾諮詢期至十二月十六日,有興趣認識更多的朋友,何不摒棄忌諱,親自為生命完結篇先撰寫序言?(有關諮詢文件可於
https://www.fhb.gov.hk/cn/press_and_publications/consultation/190900_eolcare/index.html下載)

「感人亮話」
賽馬會安寧頌項目總監周燕雯博士表示:「晚期病人除了需要身體上的照料外,心社靈的關顧同樣重要。為了讓病人得到更全面的照顧和多一份選擇,我鼓勵大家就政府的公眾諮詢踴躍發表你對晚期照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