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樂在澳門  > 澳門快訊 2019 年 11 月 27 日

數據時代 科技改善生活 全方位打造智慧城市

 

全球陸續踏入「智慧城市」年代,澳門特區政府早已宣布要將澳門打造成一個「以數字引領科技,智能服務民生」的智慧城市。當局近年積極建構數據平台,已率先在交通、旅遊、醫療三大範疇起步,透過收集不同有用的數據進行分析及應用,從而達到改善澳門居民的生活質素的目標。

有學者認為,澳門當局未來應進一步利用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預測,更有效防範問題於未然,並透過培育相關人才,把智慧城市打造成澳門的新產業。

黃承發認為,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向,應利用收集的數據分析後,進行預測不同情況,解決問題於未然。

去年底國際巨星周杰倫在氹仔開演唱會,加上西灣橋有工程及友誼橋發生意外,癱瘓區內交通,令不少澳門居民記憶猶新。但這樣令人困擾的情況,隨着智慧城市的發展,將有助大幅改善。

兩年前,隨着澳門特別行政區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當局利用阿里巴巴領先的雲計算、應用大數據等相關技術能力,促進澳門智慧城市建設的步伐。澳門大學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澳門智慧城市聯盟協會理事長黃承發解釋,阿里巴巴主要是協助當局構建雲計算中心及數據平台,通過數據共享及創新應用,提升施政效率,改善居民生活。

兩年前,澳門特別行政區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澳門智慧城市建設加速發展。

當局主要在交通、旅遊及醫療三方面先推行智慧城市,其中以交通方面的成績最為顯著。交通事務局於今年初起,陸續推行了四大智慧交通項目,包括:交通態勢分析及預測應用、巴士服務需求分析應用、智慧交通燈配時優化應用、以及交通事件智慧感知應用。

黃承發表示,智慧交通燈是智慧城市中最常見的項目,在澳門則分別應用了交通燈智能配時及智能區域控制,他透露,澳門使用智慧交通燈的地區,交通效率平均提高兩成,「過去的交通燈是定時轉訊號,即使萬里無車,路人也要呆等,同樣地,即使無路人,車也要呆等,但智慧交通燈就可因應路面情況轉訊號。萬一遇上緊急情況,更可透過中央調導交通燈,開通路面,令救護車、消防車更迅速到達目的地救援。」

當局於南灣大馬路一帶共七個路口設置智慧交通燈實時分析交通狀況,並提供交通燈配時優化方案。

澳門使用智慧交通燈後的地區,交通效率平均提高兩成。


數據分析助出行

其次,澳門居民出行主要交通工具是巴士,交通事務局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PPS),為居民提供巴士路線、預計到站時間、巴士滿載率及路面情況等資料。黃承發指,這些資訊均可有助居民更好規劃行程,亦有助巴士公司決定是否需即時加開快線班次疏導乘客。

當局通過收集超過九百架巴士、一百架特別的士及超過五百架穿梭巴士的實時行駛GPS數據,透過大數據分析得出不同道路的擠塞指數,以五種顏色:深綠、淺綠、黃、橙及紅,顯示交通現況是暢通、基本暢通、輕度擠塞、中度擠塞及嚴重擠塞道路,居民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查閱以上資料,從而更好作出出行的安排。

市民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查看巴士到站時間。

但他認為,未來智慧交通需進一步向預測功能方面發展,「例如一星期之後,我會經過某些地區,已可預先知道當區可能非常擠塞,就可以預早規劃交通路線方式。雖然突發性的意外我們預測不到,但如周杰倫將會開演唱會、那裡會有掘路,天氣情況等都是可以預先收集到的數據。」

而分析交通數據不單有助澳門居民改善生活,亦可協助智慧旅遊的發展。旅遊局今年三月宣布,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雲就推動智慧旅遊發展作首階段合作,並正式推出「旅遊資訊交換平台」、「旅客洞察應用」及「智慧客流應用」三個項目。

當局首先透過「旅遊資訊交換平台」收集澳門旅遊相關的各類數據資源,並利用「旅客洞察應用」,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了解旅客群體的基礎及行為屬性,分析他們在澳門旅遊情況和偏好,並掌握訪澳旅客的遊覽行為,有助當局及業界規劃及優化旅遊業發展。


智慧旅遊洞察流量

而「智慧客流應用」亦會以「旅遊資訊交換平台」取得的數據為基礎,透過算法預測各監測景點於未來四小時、二十四小時及七天的區間人流密度,並以舒適、相對舒適、輕度擁擠、擁擠及非常擁擠作為區分,方便旅客及旅遊業界安排行程,盡力減少大量人流對居民及景區的影響。

現時「智慧客流應用」對二十個熱門景點進行監測,旅客、業界和居民可透過上網得知治安警察局實施的人流管制措施。「現在智慧旅遊主要是搜集一些旅遊熱點,如大三巴的人流數據資料,提供資訊予旅客及居民,知道當區的密集程度及交通情報,令他們知道可能現時人流很多或坐巴士不方便,因而改變行程,令旅客分布平均些。」黃承發續指,當掌握這些基礎數據後,未來可進一步建議旅客如何規劃行程。他舉例, 在新加坡一些酒店會提供4G智能手機予旅客,旅客可輸入未來數天希望到訪的景點,便會自動訂定建議的行程路線及交通安排等。

 

澳門現時在二十多個熱門景點如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議事亭前地以及氹仔和路環等景點進行監測,提供資訊予旅客以分流及疏導人群。

至於智慧醫療方面,則仍在進行龐大的前期工作。衛生局去年已先後推出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先導計劃自助登記服務、電子醫療券,以及通過手機應用程式功能,強化健康教育等工作。現在透過智慧醫療這個項目,運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構建了澳門醫療大數據平台,制訂了澳門醫療數據規範標準,並通過數據轉換工具將衛生局數據按標準轉化至雲端上,支撐醫療大數據分析工作,以及利用安全去私隱技術將衛生局醫療數據去除可識別身份資料,未來可為醫療政策提供更完善的決策基礎。


提升居民健康

黃承發解釋,澳門各間醫院的醫療設備不一,必須先將有關數據格式化及統一化,才能做到數據互通及進行分析,「政府將來可透過有關數據進行一些醫療的預測,如可及早發現某些疾病有增長趨勢,甚至治未病,預早提醒居民防止於未然,或在衛生中心進行檢測時特別留意某些情況。」他指,這不單可提升澳門居民的健康情況,未來更可減省當局在醫療方面的開支。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計劃,透過建構醫療資訊互通平台,實現衛生局轄下仁伯爵綜合醫院、衛生中心和鏡湖醫院的病歷資料互通。

現時智慧城市建設持續加快,當逐步落實後,將來全面提升澳門居民各類的生活質素,更可發展成澳門的新產業。黃承發表示,澳門過去側重旅遊及博彩業,缺乏新產業,即使有澳門人在外地修畢飛機工程或高新科技工程回來,最終亦只可投身建築業,但隨着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不少相關軟硬件的人才,如物聯網及開發APPS的人才,令工程界增加了新的出路。

數據分析是推行智慧城市的成功關鍵,並需要政府跨部門與工商界及居民的合作。黃承發以餐廳為例,如天氣預報將會有颱風或下大雨,可以透過過往數據分析出對客流的影響,甚至某一時間某一產品的需求量,「有時見到打風落雨,我去到一家麵店,發現店家突然收到大量電話落單,告訴我至少要一小時才可等到我想要的食物。但如果提早利用數據分析,便可預測到將有大批顧客買乾炒牛河,店家可預先準備材料,令顧客等候時間大為縮減。」而要做到以上的分析,需要氣象部門及工商界的合作。

不過,由於澳門有非常嚴謹的法律保障個人資料,因此即使政府部門之間也不可以隨便互換資料,這將是澳門發展智慧城市的挑戰。黃承發舉例,同樣設立智慧燈柱,內地只需一套系統,但澳門受限於涉個資數據只能用於收集部門的職能,不能隨意跨部門共享,可能需多套系統,以保障私隱,但成本變相增加。


設組協調兩地科技創新工作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及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於三月共同見證《內地與澳門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儀式,雙方協定通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下屬的「創新、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專責組」,及內地與澳門科技合作委員會協調和推動兩地深化科研合作、加強人才培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培育、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加強科普交流合作五個範疇展開更密切的合作。

專責組組織了三十二個局級領導共同參與,負責統籌和協調科技創新領域的工作,並由專責組召集人向行政長官匯報。

為加快澳門在科創領域的發展步伐,並需盡快明確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中的定位,當局在科技部支持下,組織內地與澳門專家團隊開展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科技創新發展策略研究」,為特區訂定明確的發展定位和路向。

「創新、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專責組」由政府跨部門組成,負責統籌澳門當局創新、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的總體設計和工作部署。


澳中學生發明揚威科普「世界盃」

為從小培訓發展智慧城市的人才,澳門特區政府由科普開始做起。而事實上證明不少澳門少年甚具科學頭腦,今年五月,澳門教青局及澳門工程師學會帶領了三隊澳門中學生到美國鳳凰城參加第七十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 ISEF)總決賽,結果獲四等獎,其中一隊更成功把發明製作成真實產品,有助澳門未來監測空氣質素。

澳大附校學生鍾正及林曼莉在指導老師林炎龍帶領下,以「基於昆蟲翅膀微型分級孔洞結構的氣敏傳感器研究」參賽,並奪得四等獎。

澳門大學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黃承發讚揚,得獎學生只是高中二、三年級學生,便可構思出如此精密的設計,利用蝴蝶翅膀的結構去進行空氣質量檢測,這不單只是可成為澳門的科技產品,更是智慧城市的工具。

Intel ISEF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中學生科學競賽,被喻為全球青少年科技創新界的「世界盃」,每年吸引全球超過八十個國家或地區的學生參與,比賽獲獎率一般只有二至三成,而澳門今年參賽的三項作品全部獲獎,分別獲得機械工程範疇三等獎、材料科學範疇四等獎及轉譯醫學範疇專項獎,創歷屆最佳成績。

澳門中學生今年揚威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發明創新的空氣質量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