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杏林手札 2019 年 11 月 08 日

曾淑鈞

曾淑鈞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

治本

過去一年,三十五歲的茱迪(化名)深受腸胃不適所困,即使吃得清淡,仍經常胃痛、肚瀉、作嘔作悶。礙於她的腸胃問題,她外出時都焦慮來不及上洗手間,更因此愈來愈害怕出門。她曾多次因腸胃問題求診,然而每次檢察都顯示她的消化系統正常。
輾轉下,茱迪被轉介至精神科。醫生先了解她的背景,原來她在一年多前晉升為公司財務總監,工作不容有錯,令她壓力倍增,並逐漸出現腸胃徵狀。經過臨床評估後,醫生診斷她患上經常焦慮症。
或許讀者會問,為何茱迪患的是經常焦慮症,卻引起腸胃問題?事實上,當患上情緒病時,腦內的神經傳遞物質會失衡,可能會向其他身體器官發出錯誤信號,擾亂器官的正常運作,導致各種徵狀及不適。

 

 


除了以上提及的腸胃徵狀,經常焦慮症患者也會出現心臟及呼吸系統徵狀(例:胸悶、胸痛、氣促、心跳加速)、身體疼痛徵狀(例:如頭痛、背痛、關節痛),以及腦神經系統徵狀(例:頭暈、疲勞、早醒、難以入睡)。
不過,曾有大型研究指出,大部分經常焦慮症患者只留意身體徵狀,但不為意徵狀與情緒病相關。他們或會嘗試紓緩身體不適,惟沒有處理根本的情緒問題,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變相延遲了診治,不但令情緒問題日益嚴重,也會導致更多身體徵狀,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如察覺身體持續不適,但經過詳細檢查仍無法解釋原由,便應考慮及早尋求精神科醫生協助。
若懷疑患經常焦慮症,醫生會以「身體徵狀」及「經常焦慮症」問卷作初步評估,從此了解患者受身體徵狀困擾的程度,再加上詳細臨床評估,從而作出診斷。
對經常焦慮症的患者而言,認知行為及藥物治療同樣重要。前者協助患者改變思考方式,幫助患者放鬆及面對難題;後者則用於調節患者的腦內的化學物質,常用藥物包括血清素、腦腎上腺素調節劑,氨基丁酸調控劑等。
茱迪確診後,醫生為她安排了認知行為治療,以及處方血清素調節劑和氨基丁酸調控劑,並且每天抽空進行簡單運動紓壓。現在,她的腸胃問題已大為改善,亦重拾了對工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