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擴建場地優化體育設施 推動全民運動達康體之城

澳門特區政府近年對體育發展愈加關注,不單着力增加硬件的體育場地及設施,更實施大眾體育與競技體育雙軌並行的策略,以實現「全民體育」的目標。
有立法會議員讚揚,當局在澳門有限的土地資源下,仍積極增加及改善體育設施,包括興建運動員培訓及集訓中心和拓展單車徑等,更加透過舉辦大眾康體日及多項大型國際賽事,不單提升澳門居民及精英運動員的體育水平,更可配合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推動體育旅遊的發展。

馬志成表示,發展體育不單可提升居民健康及有助減壓,更可減省政府未來在醫療上的開支。
每年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體育局,以及澳門田徑總會合辦的澳門銀河娛樂國際馬拉松已成為年度國際盛事,每年一萬二千個參賽名額均火速爆滿,比賽路線途徑嘉樂庇總督大橋、世遺景點媽閣廟以及西灣大橋,更吸引不少旅客來觀賽。
中國澳門體育暨奧林匹克委員會財政兼青年委員會主任、澳門立法會議員馬志成指,馬拉松近年已成為澳門的亮點節目。他表示,澳門特區政府近年對體育非常重視,舉辦了不少大型國際賽事,除馬拉松外,還有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國際排聯世界女子排球聯賽、澳門國際龍舟賽及武林群英會等,都反映當局花了不少心機推動體育。

澳門除了一年一度的國際馬拉松長跑外,還舉辦多個大型體育活動,其中世界步行日歡樂跑就吸引不少本地好手參加。
「澳門要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必須有不同主題吸引旅客遊澳,體育旅遊是非常好的內容,而且澳門已有足夠的軟硬件配合,包括擁有國際服務級數的酒店,有接待世界國際賽事運動員及旅客的經驗。」他續指,澳門因過去舉辦東亞運動會等國際大型綜合賽事,已興建了如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俗稱澳門蛋)等體育場館,未來可舉辦大灣區、葡語系國家,甚至一帶一路國家的大型體育競賽,進一步豐富澳門體育旅遊的內容,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更可透過與世界各地的精英運動員比賽,進一步提升澳門運動員水平。
資助精英運動員
要推動體育事業,精英運動員是不可或缺的一員,近年在國際比賽上漸露頭角,如在去年亞運會合共取得一金兩銀兩銅的成績。馬志成表示,當局現時為向獲得一定成績的精英運動員發放資助及津貼,由每月一千多至約三萬澳門幣不等,令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全程投入體育事業;另外,當局亦為退役運動員提供保障,資助他們修讀獲政府認可的專上或大學學位課程的學費及生活費。

黃俊華在印尼亞洲運動會南拳南棍全能項目取得金牌,也是澳門在亞運歷史上的第二金。

蘇瑞林首次代表澳門出戰第十八屆亞洲運動會,於女子空手道個人型項目中勇奪銀牌。

體育代表團團長潘永權等祝賀武術隊。
除精英運動員,當局亦非常積極鼓勵一般居民做運動。體育局每月均會在不同的公共康樂設施或公園舉辦「大眾康體日」活動,鼓勵居民利用餘暇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每次「大眾康體日」均設有不同類型的體育項目表演及體育運動遊戲攤位,讓居民可體驗更多運動的樂趣。馬志成讚揚,當局經常開辦廉價的運動課程供居民參加,又資助民間團體舉辦不少大型活動如澳門體育嘉年華、澳門婦女體育嘉年華及長者運動日等,令不同年齡階層的居民都可參與,推廣「全民體育」,「體育對整個社會息息相關,可提升『五力』,包括:整體競爭力、社會生產力、市民身心活力、醫療負擔能力及治安能力。如果欠缺強健的體魄,社會需付出沉重代價,因此推動體育對社會發展非常重要。」


「大眾康體日」設有不同類型的體育項目表演及遊戲攤位,讓不同年齡的居民可體驗運動的樂趣。
「運動易」提升體育設施租用人次
為方便居民使用公共體育設施,澳門特區政府於二○○八年十月推出「運動易」會員計劃,以會員形式建立完整的運動者資料庫外,亦簡化了居民報名及租場時的手續。根據體育局提供的數字顯示,過去六年,「運動易」的會員人數及公共體育設施網絡的總使用人次均穩步上升,截至今年八月底,累積會員人數較一四年增加了兩成九;而一八年的「公共體育設施網絡」的總使用人次較一四年增加了兩成。

要做到大眾體育與競技體育雙軌並行,必須有充夠的場地及設施。針對精英運動員方面,澳門蛋運動員培訓及集訓中心已於二○一七年年初開展基礎工程,已完成主體結構工程,現正進行最後階段工作。體育局表示,預計體育館及訓練館可按計劃於今年第四季投入使用,而其他的設施包括集訓宿舍亦正按計劃陸續開展興建工作,並分階段安排各訓練項目的運動員進駐。馬志成形容,這是澳門運動員新的里程碑,「我知道將有很多體育總會進駐澳門蛋,中心內除了有地方供運動員訓練外,亦會有其他先進科技的硬件設施。而中心亦有機會可提供地方,邀請其他地區的強勁運動項目選手來澳門,與澳門的運動員一起集訓,提升我們的體育水平。」
增建及優化體育設施
此外,一般居民的體育設施亦有需要增加,包括重建及擴展現有體育場地。礙於澳門土地有限,要增加體育設施必須向高空發展。望廈體育館的建造工程已重新啟動,預計於二○二一年上半年完工。重建後的望廈體育館佔地面積為五千一百二十平方米,並將由一座原先只有一層的運動空間,增加至五層可進行多項體育運動的綜合體育館,而場館為多功能設計,可進行不同項目的體育活動。體育局透露,按照建成後的望廈體育館規模估算,服務的人次將可由過往每年約四十萬人次大增一倍半,達至每年一百萬人次或以上。
而蓮峰球場亦會改建,體育局透露,工務部門現正跟進蓮峰體育中心及其周邊空間規劃重整的設計工作。體育局亦已提出建議,除保留及優化現有體育設施外,並要求增加一個田徑足球練習場、一個游泳池及一座多功能體育館,而已知體育用地約佔二萬六千五百平方米。

蓮峰球場將改建為蓮峰體育中心,體育用地約佔二萬六千五百平方米。
在新的發展區域,當局則早已在規劃時考慮體育設施的需要。在新城規劃的初期,體育局已向土地規劃部門爭取興建三個標準足球田徑場、三個標準游泳池及三座體育館,並根據入住人口來預留土地興建體育設施,同時考慮利用在住宅區內預留適量的體育鍛煉空間,加設單車徑及跑步徑等設施。
另外,澳門特區政府進一步善用現有資源。馬志成表示,當局與數十所學校包括澳門大學洽談,開放校內體育 場地「當不用上課、校隊不用練習時,可開放予居民使用,而政府會支付相關額外開支,如保養、維修費用。 」
擴建單車徑網絡
此外,當局又持續優化氹仔海濱休憩區,並建設單車徑及跑步徑,鼓勵居民走到戶外進行康體活動和親子活動。市政署表示,氹仔海濱休憩區內,除設有健身設施、兒童遊樂設施及釣魚區等,更有單車徑及跑步徑。單車徑計劃分為六期,第一期位於海洋花園外側的東亞運大馬路近西灣大橋沿海一帶的土地;第二期由海洋花園外側近西灣大橋入口圓環,經過西灣大橋橋底,連接至第一期單車徑;第三期範圍由氹仔海洋大馬路行人天橋落腳點往東延伸至嘉樂庇總督大橋橋頭,三期共長三千二百五十米。
而第六期海濱休憩區單車徑則屬氹仔蓮花單車徑延伸項目,工程範圍由蓮花單車徑以南向路環方向,至聯生海濱路海關臨時駐站(即碼頭)附近,單車徑延伸長度約六百米,配合原有的單車徑,令整條蓮花單車徑總長度增至一千七百米,有關工程已於今年四月完成。
至於規劃中的第四期及第五期海濱休憩區單車徑,是由第一期單車徑往西延伸接駁至蓮花單車徑。連接兩段單車徑的可行方案需與權限部門及土地承批人協商。
馬志成透露,整個單車徑網絡頭及尾段已完成,但由於中間段涉及私人發展商的工程地段,因此需由政府不同部門與私人發展商協調。他指,整個工程完成後,單車徑全長會較現時倍增,達六公里以上。他坦言,澳門土地資源有限,如果未來通關能夠進一步便利化,可以考慮與珠海、橫琴合作,拓展體育空間,例如建一些體育設施,體育館、球場甚至單車徑等,讓兩地居民共享。

當局計劃把蓮花單車徑延伸至荔枝碗,令一眾單車發燒友可以邊踩車邊欣賞沿途風光。
金牌運動員 訪澳宏揚體育
奧運金牌運動員訪澳系列活動舉辦多年,不少知名運動員如李寧、張繼科、李小鵬、丁寧及劉國樑等曾到訪澳門,並深受居民歡迎。中國澳門體育暨奧林匹克委員會財政兼青年委員會主任馬志成表示,金牌運動員訪澳不單可向居民宏揚體育,亦可令居民了解他們逆流而上的毅力。
「當我第一次舉辦這活動時,安排運動員到學校分享,也曾擔心澳門學生會否不認識我們的國家運動員。後來發現很多師生不單對他們熟識,而且更非常仰慕他們,甚至家長也被吸引到校一睹運動員風采,令我發現通過這些活動推廣體育是非常有用,並可令年輕人更加了解國家的發展。」馬志成說。

體操奧運冠軍劉璇與學生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