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屋政策 未夠破格 加大力度效法獅城
一如所料,在反對派議員的喧嘩搗亂下,特首林鄭月娥無法在立法會內順利宣讀其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被迫改為透過預先錄製的影片向公眾發表。
同樣屬意料之內的是,今份報告對政治問題着墨不多,最多篇幅是放在房屋與土地政策,並強調政府已採納了多項「破格」的思維和做法,包括大幅增建過渡性房屋、更積極主動地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土地興建公營房屋、研究重推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和恒常性的「N無」租金津貼,以及放寬首次置業人士承造按揭的限制等。
不過,不少市民及專家學者都認為,上述政策措施還是流於蕭規曹隨、小修小補,甚至可說是軟弱無力,算不上真正的「破格」和大刀闊斧。底因是政府一方面想協助無力承擔私樓樓價和租金的中基層市民「上車」及「上樓」,但另一方面又不想過分干預自由市場運作,不敢推出更廣泛的租津、租管、租置或限制非本地居民買樓的措施。當局更不希望因政府的作為而令私樓樓價大跌,繼而產生負資產和負財富效應等種種後遺症。

新加坡的私樓樓價是全球第二高,僅次於香港,但主要銷售對象為中上階層及外國居民,對社會民生影響有限。
其實我們的區內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早在五十多年前已想到解決有關問題的方法,就是將公私營房屋市場完全切割,透過大量興建廉價但優質的「組屋」,來滿足大部分中基層新加坡居民的住屋需要和置業訴求。新加坡也有私樓,樓價根據某些調查是全球第二高,僅次於香港,但這些樓宇的主要銷售對象為中上階層及外國居民,對社會民生影響有限。
上一屆特區政府已將協助市民置業重新訂為政策目標,今屆政府決定調高長遠房屋策略中的公營房屋比例、將綠置居恒常化、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將居屋訂價與市價脫鈎、增加「白居二」名額、放寬多類資助出售房屋的出租限制,以至最新的重推租置計劃,某程度也是朝類似新加坡組屋的方向發展,但力度和廣度仍有很大距離。
例如居屋訂價改為與申請人的入息掛鈎後,平均售價仍高於市價的一半,與新加坡組屋只相當於私樓樓價約兩成相距甚遠。新加坡組屋轉售或出租均毋須向政府補地價,反觀香港的未補地價居屋及租置公屋,卻仍舊存在種種嚴苛的轉售及出租限制。
港府將部分出租公屋轉為綠置居出售,為有能力的公屋租戶提供了多一個選擇,但為何不乾脆讓所有新建公屋單位都變成可租可買呢?新加坡容許國民動用中央公積金買樓,為何香港人的強積金不可以這樣做呢?
誠如許多論者指出,解決房屋問題不等於就可解決香港當前的政治危機,但肯定會有很大的紓緩作用。不論今次反修例動亂可於何時及以何種方式平息,政府都必須加大力度及以更加破格的思維,來處理香港的房屋及土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