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意產業多元化 結合商業創造澳門新形象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是世界性的趨勢,澳門特區政府早着先機,近年積極舉辦文化活動提升居民對文化藝術的興趣,不單推翻了過去「文化沙漠」之名,過去五年文化產業基金更成功透過撥出四億元(澳門幣,下同)資助及貸款等令文化創意與商業元素結合,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為澳門開拓商業藍海。
當局更成功鼓勵發展處於樽頸的小企業,與設計師合作,透過重塑品牌形象,注入文化元素令企業得以重生,並為澳門文化旅遊添上新裝。
澳門關前街,樓高三層連天台、擁有逾六十年歷史的白鐵工廠在藝術家百強的精心設計下得以重生,打造成集精品咖啡、飾物、時裝與澳門本土設計的文藝門,成為澳門文青新蒲點及各地旅客的打卡熱點。

白鐵工廠在基金的支持及百強的精心設計下得以重生;是一間集澳門設計、精品咖啡、飾物、時裝於一身的特色店舖,成為澳門文青新蒲點及各地旅客的打卡熱點。
文藝門營運總監百強是澳門藝術家,既是畫家,亦是樂隊刃記主唱歌手,近年又涉足平面設計的工作。兩年前他更成功申請文化產業基金的資助,開辦了文藝門。他形容,當初申請基金猶如過五關斬六將,「文藝門的架構很複雜,牽涉很多不同單位合作,不同類別的產品服務,當中亦存在不同的合作方式,要寫好份計劃書,以及跟文化產業基金清楚解釋究竟這是甚麼?目標是甚麼?還要解釋如何賺錢維生,因為文化產業基金不只是支持你一個企業,還希望為澳門帶來經濟的刺激,為整個行業發展揭開新一頁。」
百強坦言,沒有基金的支持,文藝門不會發展得如此順利及快速,短短兩年多已達到收支平衡。但他並不滿足於眼前的成就,亦不只着眼於文藝門的發展,而是希望澳門有愈來愈多從事文化創意的公司出現,並進行跨行業如旅遊業的合作,以及衝出澳門的市場,真正形成文化的產業,「產業不只是一個團隊,是整個氛圍,有很多不同團隊做生意,有競爭才有進步,經濟才可以出來。」他指,文化產業基金不時為業界舉行聚會,讓他們彼此認識交流,更因此促成了不少合作。

百強指,文藝門挑選出售產品也需有策略,主要是標價數十元,以符合目標顧客的預算。
他又讚揚,文化局近年進行很多文化活動,每日平均有多於一個,根據文化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澳門每年舉辦適合全民參與的大型文化活動有很多,以二○一八年為例,文化局全年舉辦的演藝節慶活動項目達七百多個,文博展覽以及相關活動達二千多項,總參加人次達九百多萬。活動內容亦非常多元化,如包括:澳門藝術節、HUSH!!沙灘音樂會、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以及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等大型活動和城市節慶等,提升了居民對文化藝術的認識。不過,百強認為,澳門市場始終有限,必須放眼世界,打通網上平台的戰線。

文化局近年進行很多文化活動,每日平均有多於一個,其中HUSH!!沙灘音樂會甚受年輕人歡迎。
基金協助打造特色店
正如百強所言,文化創意產業不一定是單打獨鬥,可容讓跨行業合作。透過《社區文創專項資助計劃》,澳門設計師歐俊軒獲得政府資助,為兩家食肆甜品店楊枝金撈,以及意大利雪糕店檸檬車露進行品牌重塑,利用文創為社區打造特色店。
以楊枝金撈為例,由於位於黑沙環接近民居,客路以居民為主,歐俊軒指,店舖的食物非常好味道,但生意卻平平,「整家店可容納二十人左右,以往多是一家人來惠顧,但很多時坐不滿十個人。」
歐俊軒形容楊枝金撈以往的裝潢似卡拉OK店,「好黑好有MOOD,但未必適合現代人風格。」因此,他建議整間店來個大翻身,文產基金資助店舖以十萬元聘請歐俊軒這類設計師負責整個品牌重塑的設計,並資助店舖一半裝修費用,以二十萬元為上限。

歐俊軒指,《社區文創專項資助計劃》不只幫助小店提升了營業額,亦可為社區帶來一個全新面貌。

品牌重塑後,楊枝金撈成了區內的人氣甜品店,吸引不少年輕人慕名而來。
以一個月時間重新裝修後的楊枝金撈形象煥然一新,成功吸引不少年輕人慕名而至,生意大為改善。歐俊軒解釋,以年輕人為目標客路因為他們消費力高,「上年紀的客人來到未必會點很多食物,但年青人會點多款食物嘗試。」
對澳門小型企業來說,品牌重塑是新鮮事,未必了解品牌設計的重要性,歐俊軒認為,此計劃有助店舖了解品牌重塑的作用,附近商店看到成效後,也會仿傚。藉着為小店進行品牌重塑,歐俊軒希望可改變外國人對澳門的觀念,「問起澳門,一般人總是想起博彩,以及是在香港旁邊,希望愈來愈多人知道來澳門除了博彩及買手信外,仍有很多具特色的東西。澳門有五百多年歷史,比香港更早經商,但很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希望多些人會重視這些歷史,我們做設計也會由此出發。」
資助政策助多元發展
去年《社區文創專項資助計劃》批准了二十一家如楊枝金撈的小店參加計劃。文化創意產業基金行政委員會委員朱妙麗指,澳門有不少老店,以此計劃為例,要求經營八年或以上,由於租金、資源等問題需辛苦經營,「澳門旅遊業發展比較快,出現很多大型度假村及博彩場所,旅客都會集中去這些地方。變相令這些小店的市場愈來愈窄。因此我們希望設計團體可以利用其創意,幫忙將一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店舖以品牌概念重新包裝,或者用店家的故事,帶動新的客源。至少令年輕人、旅客路經時看到店舖的外形,會吸引他們入去。」
朱妙麗解釋,文產基金負責資助設計師費用及一半裝修費用,是因為澳門小店仍未很接受品牌設計,他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品牌效應帶來的好處。

朱妙麗坦言,要令文化創意發展成為產業需要漫長時間,擁有創意更需配合營銷技巧,因此計劃審批要求十分嚴謹。
《社區文創專項資助計劃》是文產基金自去年至今推出的十一項專項資助計劃之一,而文產基金至今已撥出約一億一千三百萬元資助不同的專項資助計劃,支持以文創協助社區的特色店、扶助澳門的微企成長、推動文化旅遊品牌、加強服務平台的孵化和帶領業界走出澳門市場、鼓勵業界攜手往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地區推廣品牌。
事實上,澳門特區政府早於二○一四年制定了《澳門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以「尊重市場規律,扶持企業發展」為原則,將澳門的文化產業按行業的特徵分為創意設計、文化展演、藝術收藏及數碼媒體四個核心領域,希望透過推動文化旅遊和文化貿易,帶動文化金融的發展。同年,文產基金首次推出資助政策,包括以無償資助(項目補貼及銀行貸款貼息)和免息貸款兩種方式,鼓勵企業開展文化產業的商業項目,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基金至今已批出三億九千一百萬元,包括一億九千七百萬元無償資助元及免息貸款一億九千四百萬元,支持一百六十九個項目,推動企業投資十八億四千一百萬元。

文化產業基金不時舉行聚會,包括大專院校,讓學生認識文化產業對澳門的重要性。
計劃短短五年,已有受資助企業在港澳打響名堂,如文藝門及網絡影音製作公司微辣。以文藝門為例,朱妙麗指,文藝門開店,吸引關前街附近開了不少小店,帶動了文化旅遊。


六月開幕、位於中山南朗壹加壹購物商城的澳門文創生活體驗館,是《粵港澳大灣區驅動文化創意產業連鎖項目IP》的資助項目,向大灣區民眾展示澳門創意多元的文化形象。
跳出澳門 擴闊市場
而為了進一步擴闊文化產業的市場,就必須跳出澳門。朱妙麗透露,「大家都覺得澳門市場太細,希望攜手出外,因此我們推出品牌專項資助計劃,幫助一些希望聯手向外發展的公司。」她舉例,有一家澳門企業在中山及成都商場開設商店,專售澳門不同小企業出產的文化產品。「對內地人來說,港澳產品是一個品牌,有興趣知道我們的東西,所以我們好好把握這優勢,如果只推廣一個牌子,可能內地人需要長時間才記得它,但如果是推廣『澳門品牌』,當中可以包含不同公司產品,內地人可能一看到已經想進入了解,所以我們才會支持開聯營店。」
文產基金亦不時為業界製造與外地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學習外地的做法及尋求合作的機會,如《社區文創專項資助計劃》就請來在台灣從事品牌重塑的專家來分享及指導計劃;又帶領計劃參加者到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交流,「回來時,有一來自東莞企業就邀請我們將來參加當地的文化採購會,令他們多點曝光機會,市場就可以打開。」

社區文創專項資助計劃在二○一九年帶領七家參展商參與「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將澳門文創產品帶入大灣區。
活化古蹟 成文化設施
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活化具特色的歷史建築,近年已成功活化葉挺將軍故居、中西藥局舊址、海事工房1號館(當代藝術中心)、沙梨頭更館、戀愛電影館、沙梨頭圖書館等,保存特色歷史建築同時,為市民及旅客提供更多優質的文化設施,增加城市魅力優化居民生活。現時多個活化項目正在進行,包括為紀念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文化局正在修復兩幢葡式別墅,並打造為冼星海紀念館,其中一幢展館預計於今年開幕,屆時將展出冼星海的創作手稿、日記書信、歷史照片等;已有過百年歷史的九澳聖母村,現時已計劃活化成「青少年藝術教育培訓基地」;此外,位處望廈社區的十二棟葡式建築,也將打造成「澳門視覺藝術展示空間」,現時首四間建築已完成修復,九月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將為建築活化後的首個活動,文化局冀藉着活化社區歷史建築,並與現有毗連的藝文空間 「牛房」串聯產生協同效應,推動社區藝術發展,讓藝術融入社區。
魚行醉龍節 獲選國家級非遺優秀保護實踐案例
澳門現有十五個項目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今年內計劃將新一批的項目列入清單以加強保護。文化局一直積極推動本地非遺項目及傳承人得到更高層次的認可,過去已成功推動八個非遺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粵劇同時入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另外,澳門有七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二○一九年六月,澳門的「魚行醉龍節」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

魚行醉龍節是澳門鮮魚行業獨有的民間傳統活動,從事魚業批發或零售的從業人員會於農曆四月初八舉辦系列活動,包括舉行祭祀大典、派發龍船頭長壽飯、舞醉龍醒獅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