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老總手記 2019 年 09 月 30 日

關慧玲

《東周刊》社長兼總編輯。

七十年的蛻變

我讀書的年代,中西歷史都是必修科,老師也是特有歷史感的人,說到清朝怎樣腐敗,他會掩卷嘆息,提及歐美列強如何趁中國病攞中國命,將積累千年以來的財富隨意掠走,燒毀古蹟,則會握拳大罵;再到日本侵華八年抗戰,我們一班學生都讀到哭了,憤慨自己不爭氣,更恨列強無賴無恥。
適逢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我們由年初已開始準備《建國七十年風雲錄》,由多個見證中國發展的過來人細述重要一章。八個人物皆精挑細選,其中梁振英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也是香港前特首,更是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他的觀察特別細緻,他說,荒蕪,是他對內地的第一印象,「有點傷感,為甚麼一個這樣偉大的民族,有過輝煌的歷史,竟會變成如此?」對香港,他看得積極,認為始終有內地不能代替的優勢,可是香港人亦要靈活多變,善於走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
政協常委唐英年的家族,則自祖父那一代開始已在內地以實業興國,甜酸苦辣都嘗透,作為唐家第三代,他的認知是,「未來中國最大的需求是和國際接軌,故高端的專業服務,國際認可的法律訴訟等,是香港人所擅長。」

 

 


另一為逃避內地戰亂而在香港重新開始的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以石礦業起家,再涉足地產、酒店業等,他最深印象是九二年參與廣州舊城改造,當時要和政府一起處理區內數以千計居民的搬遷問題,談判沒完沒了,真是很辛苦。值得安慰的是直至今日,這個項目依然是廣州地標之一。
以海產生意起家的中華廠商會會長蔡冠深,見證內地人民逐漸富起來,「親眼看着沿海一些地方,蓋起了小洋房,農民、漁民富起來了……他們是改革開放第一批實在的受惠者。」
此外,金利豐老闆娘朱李月華,仲有做珠寶生意十分成功????家推動扶貧助學的鄺美雲,都是商界精英,她倆以自己的經歷,訴說這些年在內地的機遇。
被我們訪問的,還有有份參與︽基本法︾起草的人大常委譚耀宗,他說,當年已預見今日的問題,「沒可能把全部的情況都寫進基本法內,所以有些地方要留空。」他認為,現時青年試圖以群眾壓力取勝,或是要社會癱瘓,是做得過火。
還有林順潮,這位在內地發展醫療事業的香港醫生之一,他父親本來不贊成他北上,話一定失敗收場,後來卻反過來更打本給他。
此外,長江集團、恒基集團、鷹君集團、港鐵公司等十一家企業,他們與內地息息相關的發展,讀來一樣有聲音有畫面。
七十年光景,新中國由一窮二白到今日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功得來不易,環顧今日,列強又再虎視眈眈。然而,歷史今次不會重演了,皆因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東亞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