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信心致勝 蔡冠深
改革開放四十年,商機處處,不少香港商人抓住了機會,把小生意打造成多元化的大企業。以海產生意起家的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亦是其中一員,從當初撐着小船到內地傾生意,到今天旗下的新華集團擁有海產食品、地產建築、金融財務、基礎建設、高新科技等多元化業務,公司更遍布香港、內地、澳門、越南、美國及澳洲等地。
蔡冠深自言,成功關鍵在於信心,無論面對着九七回歸問題,還是金融風暴時期,都堅持對香港和中國的投資,結果得到美滿的成果。展望未來大灣區的發展,他深信會是一場更大的機遇。

蔡冠深祖籍中山,澳門出生,三歲來到香港,當時一家五口住在板間房中,蔡冠深的父親蔡繼有在西環貝介類市場開設海產批發店華記欄,由於經營有道,規模不斷擴大,至五七年成立了新華集團。六五年,家族在田灣租了個四千多尺的加工場,向本地洋行供貨,運銷日本。
改革開放初期,家族海產品生意面臨發展的瓶頸,於是他們嘗試到中國尋求機會,蔡冠深談到:「港澳水域小,一出海就是內地水域,我們要發展,肯定要跟內地合作。」其時,內地有一種補償貿易的形式,讓外商有機會在中國投資。蔡冠深憶述:「當時我們在澳門有自己的工廠,對面就是珠海,而我第一個跟內地合作的項目,就是珠海的灣仔公社。當時年少膽大,於是常常坐着小木船過對面去傾生意。最後向灣仔公社投資了三千多萬元,成立了七十艘船的船隊,又在老家中山橫門投資了一千萬元。」
然而,這些投資並不理想,蔡冠深解釋:「在補償貿易之下,漁民的薪水是固定的,並以魚穫作為我們的補償。他們當時的月薪大約是三十六元人民幣,由於漁民做與不做都是同樣的薪水,故此甚為懶散,亦即所謂的『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因此投資前期,我們的魚穫不甚了了。」
後來雙方決定重新商討,正值有改革開放的推進,最後蔡冠深決定轉為貸款形式合作,把船直接給他們營運,漁民再分期償還貸款給新華集團。這樣一來,由於漁民成了船主,於是變得很有動力,很快把船錢還清。

蔡冠深(左一)的父親是已故「海產大王」蔡繼有(左二),圖為他與父親、母親(右二)及太太關穎琴(右一)合照。
蔡冠深續說:「這個就是我們在中國做生意的第一個經驗,我們親眼看着沿海一些地方,漸漸蓋起了一棟一棟的小洋房。農民、漁民富起來了,改善了生活。他們是改革開放第一批實實在在的受惠者。之後我們在上海、天津、南通等地不斷大力地投資,建立了海產業務上的一系列投資,惠及漁民的同時,亦惠及自己。」
隨着不斷增加在內地的投資,蔡冠深對在內地做生意有一番心得:「我覺得在中國投資,最重要是了解國情,如在改革開放之初,不像現在般會講依法治國,所以就是簽了合約,也不一定跟着履行,這點是當年我們經常要面對的問題。此外,在內地在要跟足各種規範,亦要搞好關係,總之要不斷了解中國的各種特色,才能把生意做好。」

蔡冠深憶述自己當年常常在澳門坐小木船過珠海傾生意。
堅定留港發展
看着開放後的轉變,蔡冠深對中國發展抱有很大的信心,因此在香港面對九七問題、或是移民潮時,他都堅定地留了下來。蔡冠深說:「相信大家還都記得在八四年戴卓爾夫人在北京談判時摔了一跤,之後香港人對前景的信心大損,很多人,包括我公司不少的高管都決定移民。當時我也有猶豫過,但一想到餘下的工人根本沒有移民的能力,只能生活在香港,為了這些員工的生計,又考慮到龐大的合約和貨物量,最後我決定留下來,更在屯門買下一幅八萬多尺的土地,在上面蓋起了大型冷庫和一個私人碼頭,對香港和中國投下信心的一票。」
結果,這個大型冷庫成為八九十年代內地和東南亞漁民海產加工轉口的重要基地,也成為了蔡氏家族海產生意騰飛的關鍵。

蔡冠深曾獲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接見。

利用本地漁港的優勢,蔡家依靠在西環經營海產批發起家。
香港雖然順利回歸,之後卻出現了令世界經濟元氣大傷的亞洲金融風暴。在這個艱難時期,蔡冠深再一次對香港和中國不離不棄。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新華集團那時貸款給一些房地產公司,同時一些上市公司以股票抵押向我們借款的數目也有相當的規模,可那時隔夜拆息高達七十厘!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生意基本上都處於半停頓狀態。」
幸好新華自身的財政一向穩健,加上在國家支持下,香港政府全力抗擊「國際金融大鱷」,工商百業才得以喘一口氣。然而熬過這一關,集團元氣大傷,各行各業亦轉入蕭條,為尋出路,集團決定投資創新科技,讓公司業務更為多元化。

蔡冠深(左四)出席「一帶一路」工商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典禮。

蔡冠深三度被委任為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
贏得國際支持和認同
改革開放四十年,蔡冠深感受到國家高速地增長,他說:「以前我們國家一窮二白,但到現在成為了第二大經濟體,而且中國的成長不限於經濟上,亦在國際地位上。我作為香港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代表,每次參與大會,都會聽到不同地區領導人的演說,我發現,不少國家都聚焦在保護主義、國家優先的概念上,但中國領導人所講的,每每都是開放、融入世界,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大理念,當中的反差很大。亦是這種開放性,讓中國近年在國際上贏得愈來愈多的支持和認同。」
中國高速的成長,反觀香港回歸十多年來,經濟增長緩慢的事實。蔡冠深認為,隨着中國政府推出一帶一路計劃,香港又迎來了新的機遇,「一帶一路的政策就是一個『走出去』的國策,亦即是要國際化,而香港國際化的程度很高,所以有很多參與的機會,一起拼船出海。尤其我們的軟實力如服務業等,有很強的實力。」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更藏着無限商機,蔡冠深說:「這個政策很像過去把珠三角打造成『世界工廠』的概念,只是以前辦的是工廠,現在卻升級轉型,主打服務業以及高新科技、環保、健康大數據等行業,而這些的項目亦正好是香港的強項。」

蔡冠深認為大灣區的機遇不只對商人有利,亦惠及香港的青年人。

蔡冠深(左三)與太太關穎琴(右三)及五名子女合照。
蔡冠深進一步指出,這些機遇不只對商人有利,亦惠及香港的青年人,他解釋:「中國把香港定位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發展創新科技需要大量充滿創造力的青年人參與,故青年人走入大灣區發展,會得到很多優惠政策,如稅務補貼,加上大灣區鄰近香港,同聲同氣,想融入就容易得多。另外,從事創新行業也不一定要做科學家,開一間特色的咖啡廳也可,只要能把創意帶入,已是一種創新精神。」
過去每一次對中國投下的信心一票,都為新華集團帶來了美滿的成果,因此蔡冠深對中國下一個階段的發展亦充滿着信心,他感慨稱,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翻天覆地的人類奇跡,「我從來沒有想過,以前要划小艇從澳門前往珠海,今天卻可以乘高鐵從香港直通全國各地。而我個人的轉變也很大,從前每天四點半鐘起床,穿着水靴就走到漁市場,到現時公司上軌道,中國經濟成長,我更當上了中華總商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聯盟的主席。而能夠為香港、灣區和國家服務,我覺得非常自豪。」

蔡冠深出席由中華總商會贊助的「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出發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