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從滿目瘡痍到經濟躍飛 梁振英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啟航,但不少城市如深圳還是一片「荒蕪」,不少港人回鄉時,都要攜帶大包細包物資來接濟內地親人。「荒蕪」,亦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及前特首梁振英對當年內地的印象。為了幫助建設祖國,梁振英早年走遍大江南北,在內地義務授課,利用知識,在改革開放中獻出一分力量。同時,更先後參與《基本法》諮詢及草擬工作,為香港的一國兩制奠下基礎。

轉眼間三十多年過去,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香港亦在中國經濟的帶動下,持續發展。然而,隨着香港面對愈來愈多內地城市的直接競爭,梁振英認為,香港人需要利用自身靈活多變的特點,以及穩健的金融服務業基礎,配合國家發展需求,轉型升級,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雖然出生及成長於回歸前的香港,但梁振英自言自己一家跟中國近代歷史很有緣,除了因為父親是來自中國山東的威海市,亦因為他們的生日日子:「我是在五四年出生的,根據中國的歲次,即是甲午年,而且剛好是甲午戰爭後的第六十年 。而父親是於一一年出生,亦即辛亥革命那一年,姐姐則剛好出生在四九年,正好是建國元年。」這些有趣的巧合,讓梁振英在成長過程中對中國歷史有很大的感受和興趣。

不過,梁振英真正闖入內地,卻是長大後的事。他回憶說:「小時候對中國的認識主要是通過課本以及媒體的描述。直到七七年二十三歲時,才有機會親身接觸內地。當年八月一日,我和中學時代的老師、其太太和一個中學同學,一行四人相約到深圳看畫展。還記得當時要入深圳,是要用回鄉介紹書的。我們由羅湖出關後,因為當年的深圳還沒有汽車,於是每人用了毫半子,請一些年輕人踩單車載我們。車程約二十分鐘,途中我們買了麵包,之後就到了畫展場地。看完畫展後我們匆匆忙忙趕回關口,因為深圳海關五點就關門,這是我對內地的第一個印象。」

讀書年代的梁振英(左二)主要通過課本以及傳媒的描述認識中國。

翌年,梁振英決定再次走進神州大地,當年香港尚未有商辦旅行團到中國,於是他參加了中華總商會舉辦的中國之旅《港粵旅第三○四隊》,「當時香港沒有飛機直接去北京,首先要坐直通車去廣州,再由廣州搭飛機到北京。在北京觀光了兩、三天後,便乘坐火車到訪山西的大同、太原和大寨。」

他們乘坐的火車並非高鐵,而是緩慢的傳統火車。他望向窗外,見到一片灰矇矇,感到滿目瘡痍 ,基本上沒有甚麼建設,而且空氣污染嚴重,這讓他有很大感觸:「見到中國如此,有點傷感,為甚麼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有着過輝煌的歷史,竟會變成如此?」

香港船舶登記噸數高踞世界第四,故發展船舶服務的潛力可觀。

為了幫助建設祖國,梁振英在七八年跟香港的一班專業人士創立了「促進現代化專業人士協會」,協助國家發展四個現代化。梁振英解釋,有關協會基本上就是跟內地的專業人士分享香港的經驗。從那時開始,香港的專業人士跟內地的交往就愈益頻繁。

七九年起,梁振英開始到內地講課,為內地政府和業界帶來土地使用、城市規劃以及房地產等領域的專業知識 。梁振英說:「我是二十八個會員中最年輕的一個,亦因此,有更多機會被邀到深圳、蛇口、廣州、上海,以及內地其他地方幫手進行改革開放工作,讓我對國家的發展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梁振英曾加入《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並出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

有幸參與建設國家

八四年中、英兩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當時梁振英提出解決主權移交後,界限街以北土地續約問題的建議。而由於當時內地還沒有私人房地產,因此中國政府找他寫意見書,後來成為《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主要內容。

後來,梁振英更加入《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先後出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以及預備工作委員會小組召集人。至八八年,中國修改憲法,容許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有償轉讓,上海率先賣地,而梁就參加了預備工作委員會,協助上海草擬中英文版標書,滿足國際投資者的需要。

梁振英指出:「在工餘時間參與這些工作,難免要犧牲跟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時間。但回想起來,還是感到十分榮幸,因為作為一個香港人,有機會經常到內地,亦有幸參與建設國家的工作,讓我可以見證到國家在改革開放中的進步。」而且,梁振英認為《基本法》的訂立,為香港人保住了一如既往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並保住了穩定繁榮,使中國成功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他有幸參與其中,很值得珍惜。

一二年以六百八十九票勝出特首選舉,梁振英成為本港第四任特首。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需要香港人大力支持,帶入資金及各種專業知識,但轉眼間,內地已發展成經濟強國。然而在改革開放的大業中,香港從不缺席,隨着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香港亦有新使命。
梁振英認為,展望未來,香港只要保持上進和樂觀的態度,便可以保持其重要地位,「雖然近年有不少論調,擔心香港的地位會給內地城市所取代。我就認為,香港想保持優勢的話,便需要不斷升級轉型,過程中香港人要善用其靈活多變,善於『走位』的特點。」

其中,航運業就是他口中所認為需要轉型的行業,「過去廣東一帶沒有大型貨櫃碼頭,故香港的貨櫃碼頭不止為本港提供服務,還是廣東運輸業的樞紐,因此本港運輸業曾經相當風光。但隨着廣東沿海的各個碼頭發展出來,我們近年的運載量已有下行趨勢,全球排名退至第七、第八位。」

梁振英認為只要港人保持上進和樂觀態度,香港一定可以繼續發揮其獨特地位的角色。

雖然如此,梁振英認為這並不代表香港的航運業沒有前景,「要留意中國是一個造船大國以及船舶大國,所以香港其實可以轉而在海事服務上發圍。海事服務的主要業務是船舶租賃、買賣、融資、註冊登記、保險,以及相關的法律服務,故如倫敦這類沒有貨櫃碼頭的城市,也能成為世界的海事服務中心。而香港的優勢亦正正在金融服務上,據知香港現時船舶登記噸數亦高踞世界第四,潛力可觀。」

梁振英認為香港發展船舶服務有迫切的需要,他指出香港過去只集中發展房地產買賣、本地商業等,但這些行業已經出現飽和,走下去只會是一個困局。如近年法律學院畢業的同學,相信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僧多粥少,難以找到好工,但如香港能把握時機,配合國家的經濟需求發展海事服務,那就能讓年輕人有更多、更好的機會。

梁振英(右一)一家出席女兒梁頌昕(中)的畢業禮。

梁振英指自己於甲午年出世,跟甲午戰爭剛好距離六十年,即一個甲子。

轉型過程難免陣痛

對外貿易亦是一大機遇,梁振英說:「現在國家不斷擴大進口,香港的優勢包括兩文三語、優質的銀行系統,以及良好的貿易商譽。現時香港有約十萬間貿易公司,僱用四十萬人,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幫國家買到『性、價、比』最高的貨物。」

當然在轉型過程中,總是不免會夾雜着陣痛,例如貨櫃碼頭所處理的貨櫃數量一直下跌,已影響到貨運工人的生計。但梁振英相信,香港人有能力克服當中的困難,「正如在我剛剛出來做事時,香港有百多萬名製造業工人,後來大部分工廠搬到廣東,工人就從製造業轉型至服務業。香港或會有第二、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轉型,由於香港人很靈活,加上國家整體市場又很龐大,所以深信每一次轉型都會成功。」

梁振英在惠州出席調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情況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