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貧苦變強大 呂志和
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以石礦業起家,及後涉足地產、酒店業,過去十多年更進軍澳門博彩業,讓其財富大升;今年榮登《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六位,身家超過一千一百五十五億港元。
已屆九十歲的他,在新中國七十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既參與祖國基建發展、建材及房地產開發,同時大力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見證國家從刻苦環境,一步一步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跟香港從一個小漁港發展成國際大都會,都是一代神話。
他期望香港能夠繼續發揮獅子山精神,為中國的繁榮穩定出一分力。

頭戴着招牌「賊仔帽」的呂志和,訪問當天正襟危坐在會客室中,娓娓道出早年在中國的生活寫照:「建國前中國和日本打仗期間,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幾乎兩餐不繼,更別說衣食住行,很多人逃難到香港,這個是很難忘的現象。」
呂志和為了逃避戰亂,在一九三四年只得五歲時,跟隨父親來到香港,十三歲就開始賺錢養家。至五十年代,呂志和經營重型機械貿易生意賺了第一桶金,其後認為建築業有可為,五五年開始進軍石礦業,六四年投得秀茂坪山上的安達臣道石礦場開採經營權,成為本地首間擁有採礦牌照的公司。
六十年代,呂志和開始涉足地產,率先在茶果嶺道投資興建住宅樓宇,至八、九十年代嘉華大舉投資酒店,○○年更帶領銀河娛樂投得澳門博彩牌照;靠着生意頭腦、魄力和鬥心,一步步建立龐大商業王國。
呂志和認為嘉華集團能夠有今天的成就,跟中國改革開放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嘉華是首批進駐內地發展的港商之一,八十年代已經參與祖國投資建設,包括在珠海經營石礦建材業務。九十年代初,集團又率先落戶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發展房地產。」
在芸芸項目中,令呂志和印象最深刻是九二年參與廣州舊城改造,呂志和指這個項目充滿挑戰,「首先它是廣州舊城改造的首個個案,集團及市政府都沒有類似經驗,也找不到其他經驗可以借鑑,故我們即使早有萬事起頭難的心理準備,可是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情況,還是有感超出了想像。」

呂志和為了逃避戰亂來港,很年輕時便輟學工作,以維持生計。
他續道:「當時我們和政府要處理區內數以千計原居民的搬遷問題,由於每家具體情況和要求都不一樣,要逐家逐戶來談,即使簽好合同,也有拆遷戶單方面反悔要求增加賠償,談判好像沒完沒了,回想起來真的很辛苦。」
不過,由於項目對集團及廣州市政府來說具有標竿意義,所以縱使困難重重,呂志和仍堅持下去。他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產項目,還代表着我對國家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期許,因此我費盡心機用最好的材料、最現代化的設備,成功打造出外型和設計皆不俗的『嘉和苑』。時至今日,嘉和苑仍屬廣州的地標之一。這項目另一個讓我感到自豪之處,是成功吸引滙豐銀行購下整幢寫字樓,發展成全球電腦數據與後勤中心,其進駐直接帶動該區住宅銷量,也吸引外商和專業人士紛紛入住,帶旺該區各行業發展。」

呂志和百足多爪,早年經營機械貿易生意起家,及後涉足地產及賭博娛樂事業。
打造「世界工廠」
呂志和指出,回想起八十年代,當時中國人民的生活還是相當刻苦耐勞,然而因為中國政府加大產業發展,長三角、珠三角的製造業開始蓬勃,將中國打造成為「世界工廠」,人均收入及生活質素開始提高,時至今日,中國更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嘉華有幸參與其中,讓呂志和感到十分自豪。
隨着中國一步步走上世界一流的水平,呂志和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國家計劃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為國際一流的灣區,涉及『九加二』城市,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我十分看好,並將鼎力支持。現時,集團已經在大灣區多個城市布局,在香港、廣州、東莞及江門分別已有項目。而我以往經常走訪美國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有感再過十至二十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位,必定可以和這些大灣區媲美。」

嘉和集團在內地有不少業務,當中鄂鋼嘉華是武鋼集團鄂城鋼鐵有限公司和嘉華建材共同投資的中外合資企業。

呂志和到廠房巡視業務。
呂志和接着說:「另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是中央所倡議的『一帶一路』方案,中國透過區域合作平台,與沿線國家加強經濟、貿易和能源等夥伴合作關係,當中有不少是發展中和新興的經濟體,若能提升這些落後地區的基礎建設和經貿發展,將能為中國、亞洲以至國際帶來經濟與貿易的成長新動力。」
除了商業上參與中國發展,呂志和亦投放了不少善款幫助中國的社會發展,尤其着重教育上的支持。他指這跟自己少年時的經歷有很大關係,「我因為戰亂輟學,又見證着國家的內憂外患,深刻體會教育是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根本之道,所以『以知識改變社會』的信念一直根植心中,在自己取得一點成就後,便希望能為社會、為世界做點事情。」

科研是走向文明的重要要素,呂志和十 分重視,在廣東江門市五邑大學捐助建 設呂志和科技樓。
八省建百二學校
八十年代開始,呂志和便一直支持國家教育事業,包括在家鄉江門捐建五邑大學,成立「香港五邑大學教育基金會」,並建立「十友樓」,至今該校的學生人數,已由當初四百多增加到二萬多人。
除了家鄉,呂志和亦關注到中國各地的教育情況,「十多年前,我到雲南昆明出差,偶有機會參觀當地的村莊,那些偏遠山區的窮困農民,不要說接受教育,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我回香港後立刻接觸中聯辦,希望能在國家貧困地區興建小學。結果在五年內,分別在安徽、江西、河北、湖北、湖南、雲南等八個省份建立了一百二十二間的中、小學。」

「嘉和苑」建成後吸 引不少外商和專業人 士入住。

九二年嘉和集團參與廣州的舊 城改造項目,項目後來成為當 地著名地標嘉和苑。
這裏更有一段小插曲,就是呂志和開始時有意捐助一百五十間中小學,結果中國教育部接受了一百二十二間的捐助便夠,呂志和說:「這顯示國家開始富裕,已加大資源投放在中小學的教育,無須再大量地靠外界的資助,這令我很高興,也非常難忘。」
科研是推動國家走向文明的重要要素,呂志和亦十分重視有關發展。早在八十年代,他得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設備非常落後,卻常常做出亮麗成績,於是開始長期的捐助。九五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決定,將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呂志和星」。

「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性跨界創新獎項,旨在促進世界文明。
此外,呂志和近年亦捐出三億二千萬元人民幣予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期望推動生命科學、醫學及藥學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其近年創立的「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亦惠及不少中國科研人員,第一屆「持續發展獎」得主,正是發明高產雜交水稻技術的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第二屆「持續發展獎」得主,是長期負責中國環境保護、成功促成一百九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一致同意和參與《巴黎協定》的解振華。
今年是建國七十周年,看到中國無論在經濟還是社會都不斷成長,呂志和別有一番感受,「中國由貧苦落後國家,發展成當今世界大國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中國人我感到十分自豪,與此同時,香港從一個小漁港發展成國際大都會,也是另一個神話,我期望香港人發揮自我奮發的獅子山精神,為祖國的富強和繁榮穩定出一分力。」

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決定將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呂志和星」。

一向關注中國教育,呂志和在雲南等地捐助了一百二十二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