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放眼醫療制度化 林順潮

林順潮曾是中文大學做得最長的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之一,為香港眼科醫院以及本港眼科研究出過不少心力,作為「眼科大國手」,他是不少名人富豪如鄭裕彤、范徐麗泰、田北俊、白雪仙等的指定醫生。

然而有見中國的眼科醫療需求龐大,林順潮除了到內地參與扶貧工程,進行義醫,數年前更決定在深圳開設眼科醫院,把香港的醫療技術及管理文化引入,為中國的眼科醫療揭開新一頁。

在內地闖蕩多年,林順潮深深感受到中國近年迅速發展,無論在醫療制度,還是人民保障上都在不斷地完善,而作為在香港長大的中國人,林順潮不但透過雙眼,體會國家的制度化進程,還有幸能參與其中。

 

林順潮在一二年毅然放棄在香港優厚穩定的生活,計劃到內地開設眼科醫院,他回想起當時的情況說:「這是因為當時在內地已做過很多扶貧工作,發現在中國,不只農村需要良好的眼科醫療服務,城市同樣需要。而香港的醫療水準跟國際水平接軌,而且不只醫術,就是醫德、醫風和管理的水平都很高,這些都是內地所未有的。」加上內地人口龐大,醫療需求亦大,於是躍躍欲試。

中港醫療水平、文化,以至經營制度皆大不同,因此一開始時並沒有太多人看好,而第一盆冷水更是由自己的父親淋下。林順潮說出當時的情況,「父親當年冒着生命危險偷渡來港,來港後住過木屋區、徙置區,辛苦地工作養家,都是為了下一代有更好的發展環境。所以他聽完我的計劃後,相當震驚並且堅決反對。那個時期他每次見到我,都會勸我不要北上發展,說一定會失敗收場。」

他續說:「我覺得他有自己的道理,因為他過去真的受過很多苦,然而我也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是有意義的,而且當時的中國開始改變。所以雖然尊重他老人家,行動卻照舊。當我正式籌備開醫院時,父親見我心志已決,竟在資金上作出很大的幫忙,可見父母為了子女,總是無條件地付出。」

除了父親的反對,另一大障礙就是找地方,林順潮解釋:「花了一年多時間找地方,因為在內地辦醫院的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有獨立的樓房,但在深圳,不是很貴的就是很偏遠,惟有跟當地的部委商量,結果他跟我說這個並非硬指標。這我才知道原來條文中有一些是必定要跟從,有一些卻是可以商榷的,亦即是有灰色地帶。」

林順潮指父親林德坤(右)從最初反對自己北上發展,到後來在資金上給予支持。

於是林順潮重新上路終於找到合適地點,然而挑戰卻未有完結,林順潮說:「中國的城市如上海、廣州等,因為有大醫院,找人較容易。但在深圳,過去主力發展創科、資訊,在醫療人才、配套方面,只屬『中、小學程度』,故在當時要請一個會做手術護士也很難。加上內地的工作文化跟香港有很大的差別,香港人靈活性高,通常一個護士既可以做手術又可以在病房工作,一人身兼多職。但在深圳,醫護人員一般只會做一個特定的崗位。」

林順潮指中港在醫療水平、文化,以至經營制度皆大不同。

初嚐「坐冷板」滋味

終於在香港醫護團隊支持下,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正式營運,然而頭大半年,林醫生卻初嚐「坐冷板」的滋味,「在香港時,一向都是病人排期等我看病,但來到深圳,我卻要等待病人的出現。」

在深圳興建醫院有如摸着石頭過河,林順潮認為最大困難是招聘醫護人才。


林順潮續說:「即使有病人來到,在診斷後,很多都不願意留下來做手術,一方面因為信心問題,另一方面因為負擔不來,所以不少病人最終會到公立醫院做手術。這種情況維持了半年至一年時間後,因為我們陸續有不少成功個案,口碑開始傳開來,尤其我們擅於醫治奇難雜症,到後期,五個要做手術的病人,有四個會留下來做。」

林醫生的深圳眼科醫院,除了引入本港高水平的醫術,更為當地帶來新的醫療風氣。林順潮指出:「中國醫療系統的其中一問題是醫院員工的工資很低,所以有封紅包、搶業績的問題。為了破除這種文化,我在醫院推出拒收紅包的政策,很多病人開始時都很不習慣,擔心若不給紅包,醫護不會用心對他們,這要經過慢慢教化,才能讓他們明白。」

位於深圳福田的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為當地帶來新的醫療風氣。

內地扶貧感觸良多

隨着深圳眼科醫院的成功,林順潮在北京、昆明、上海等地亦開了醫院,惠州醫院即將在年尾開幕,廣州醫院亦正在部署中,他指希望可以落戶在大灣區的每個城市。

林順潮年少時經常到各地參與扶貧工作。

雖然醫院的規模不斷增大,更成為上市公司,但是林順潮強調病人的利益仍是排在第一位。林醫生說:「股東利益固然很重要,但病人的利益永遠都是第一。只有口碑好,才能吸引更多病人,才有更多的資源培訓員工照顧好病人,最後股東亦會得益。」

到中國發展的初衷是源於多年來在內地的扶貧經歷。對於此事,林順潮感觸良多,他是早期到內地參與扶貧工作的醫生之一,「我最大的宏願就是幫助更多人復明,因為這不只為自己打開了新的一頁,也對其家人意義重大。所以我由『健康快車』、『關心是潮流』一直至『亮眼工程』等,大大小小的扶貧工程做了不少,在○八年,很幸運地因為在這方面所做的,而成為了全國人大代表,讓我有機會在另一個層面上推動扶貧工作。」

希瑪眼科於去年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林順潮說:「我第一次參與開人大大會的感受很深,開會前大家站立在人民大會堂內唱國歌。第二年由於每位人大代表都有機會去會見相關的部委,於是我跟時任衞生部部長陳竺開會食飯,當時部長問我有甚麼意見,我告知他我曾在全國很多地方參與過白內障的扶貧手術,發現有關需求十分龐大,所以提議在內地大規模地展開手術的資助,並且向當地醫生教授手術技能。」

陳竺聽到之後覺得提議很好,接着問他每個白內障的手術費用以及規模應該多大。林順潮跟他說每套服務約八百元,估計要做一百萬個,其實他回答時心中沒有底,但想到當時中國有數百萬人因為白內障而失明,故說一百萬並不為過。部委就計一計,說約要八億元人民幣,指這是好事,是民生工程。

林順潮在九七年參與「健康快車」的籌備工作,為內地偏遠農村的白內障患者免費進行手術。

林順潮續說:「當時以為他只是在聽取意見,誰知當天下午已經有衞生部人員來找我商量,同年七月,全國已經發出通告,指在三年內為貧窮人士免費提供一百萬個白內障手術,並且採用我提議的方式,邊做邊教導當地基層醫生。可見在內地,香港人的意見是很受重視的。在經過三年大規模手術之後,國家就開始推行醫保,白內障手術亦包含在保障範圍之內,所以別說中國建國七十年有很大的變化,其實中國不少政策每年都在完善中。而作為在香港長大的中國人,亦希望為國家的現代化盡一點綿力。」

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每年都北上出席大會,他認為中國政府很重視香港人的意見。

林順潮經常跟太太、子女在周末做運動,享受家庭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