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以外 腦意外
數月前,五十八歲的偉文(化名)發現右邊身體突然乏力,說話也模糊不清。他意識到這些是中風的徵狀,不假思索便報警求助。入院後,醫生替他進行電腦掃描,很快便排除了腦部出血,並診斷為缺血性中風。
可幸的是,他在病發後的「黃金四小時」內接受溶血劑治療,腦血管及時疏通,拯救了尚未壞死的腦細胞。他的康復進度頗佳,在接受復康治療不久後,說話能力和右邊身體的感覺已漸漸恢復過來。然而,他一直不明白,自己未算年紀老邁,又不煙不酒,為何中風仍悄悄來敲門?
處理了偉文的緊急情況後,醫生再為他安排一連串檢查,期間發現他每分鐘的心跳只有四十多下,遠比正常緩慢。在醫生詢問之下,偉文才憶起自己過去數年的心跳一直偏慢,但並無感到不適,就不以為意,未曾因此求醫。

其後,醫生再為偉文安排心臟超聲波及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檢查;心臟超聲波顯示,他的心臟結構正常;但心電圖檢查則發現,他患有陣發性心房顫動。醫生估計,陣發性心房顫動乃偉文中風的元凶。
也許讀者會好奇,中風明明是腦血管意外,為甚麼會牽扯到心臟?事實上,約三成中風個案與心臟問題有關,當中,如偉文般因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個案比比皆是。
心房顫動是一種心律不整,由於心跳不規律,心臟於是無法有效泵血,增加血塊在心臟內形成的風險。血塊或會離開心臟,游走到腦部,一旦堵塞住腦血管,便會引起缺血性中風。曾有研究指出,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較正常人高出五倍。
要預防心房顫動引致的中風,除了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如均衡飲食、恆常運動、保持理想體重外,市民亦要定期檢查血糖、血壓和血脂值。若懷疑患心律不整,可與醫生商討是否需要進一步以二十四小時心電圖作診斷。確診心房顫動的人士,一般須持續服用薄血藥,其作用在於干擾血液蛋白,從而延長血塊形成的時間,減低血塊形成並游離到腦血管的風險。
偉文確診陣發性心房顫動後,醫生為他置入了心臟起博器,以改善心跳過慢的問題,他亦須持續服用薄血藥,以防範中風再次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