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活谷的前世今生 跑馬地
跑馬地,是香港人一個充滿回憶的地方,不論是馬場、大球場以至天主教墳場外的「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對聯,都是很多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
不過,跑馬地的舊稱快活谷,當中其實有特別的涵義,「Happy Valley」本意是「給軍人安息的地方」,「Happy」即「極樂」的意思,可想而知,跑馬地其實是香港其中一個最早的墳場區,難怪跑馬地,一直都是香港都市傳聞中的一個重要地標。

英軍墳場
跑馬地在古代,本名其實是黃泥涌谷,後來英國人改名Happy Valley,中文即為為快活谷。又由於興建了馬場,所以才有「跑馬地」這個名。
約在一八四○年,英國在此設立軍營,當時很多軍人因熱病身亡,於是就葬在此地,由於病亡者過多,後來連軍營也搬走,就只剩下軍人墳場,這個地方就成為一個墳場區,「Happy Valley」是「給軍人安息的地方」,中文譯作「快活谷」。
到一八四六年,英國人在此建運動場地及馬場、球場等,現在養和醫院的土地,本來即為愉園遊樂場。

跑馬地的靈異故事極多,或許與此地本是墳場區有關。
馬場大火
要講跑馬地最大的人命傷亡事故,當屬一九一八年的馬場大火。
當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是周年大賽第三日比賽,當時的看台都是木製,下面就設有各種熟食檔。賽事期間,其中一個看台棚架突然倒塌,觀眾無處逃生,不少人跌入下面的爐火之中,繼而引發大火,最後導致六百多人身亡。
據說,當年能夠入馬場睇比賽的人,絕對非富則貴,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負擔當中費用,更有不少是衣着華麗、但行動不便的女性,難以逃生,所以死亡人數眾多。
另外,其實當時社會較落後,不少屍體在經火燒後,根本無從辨認,最後就集體葬在現今大球場的後山,一個名為「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的地方。
說到這場大火,當中最靈異的傳聞,就是據說火災當日,有一對爺孫本來要入馬場,但兩人乘坐電車到達後,年幼的孫兒突然大驚,竟然說見到每個入馬場的人,上都頂着一支白蠟燭,大哭大叫不肯入場,爺爺沒法只得回家,最後兩爺孫逃過一劫。

天主教墳場的對聯,意義深遠,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放下執着
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外,有一對香港人都十分熟悉的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但卻不是太多人知道其出處。
據上世紀初,一名神父指出,這是以查理曼的老師,寫的拉丁文詩句翻譯而來,原文為:
「Quod nunc es fueram, famosus in orbe, viator, et quod nunc ego sum, tuque futurus eris.」
意思是人無法逃離死亡的現實,告誡生者要珍惜生命,放下對短促生命的執着,真正的譯文,其實應該是:「旅人,你與我當年一般,而你終有一天也會成我這模樣。」現在的對聯,應該是經熟悉中國文字的人再修改而來,後來又有傳說,這對對聯是為了安慰馬場大火燒死的亡靈。
而發生在跑馬地墳場的鬼故,就更是多不勝數,住在該區的人,從年幼時就會被告知,千萬不要在天黑後行經墳場外,皆因會無法行出「結界」,一直在該段路面走不出來。七、八十年代時,又常傳說有的士司機,在墳場外遇上一名白衣女子截車,上車後一言不發,的士一駛出銅鑼灣後,該女子就突然消失不見,類似故事,多不勝數。

馬棚遇難者公墓,位於大球場後山,知道有此地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