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善說亮話 2019 年 09 月 24 日

張亮

由私募基金轉職慈善信託基金,轉化追求回報的霹靂手段,凝聚廣結善緣的菩薩心腸;現任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性好山水、讀書,偶爾長跑。

支援腦退化症人士 活出豐盛晚年

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至二○四○年,長者數目將佔預計人口約三分之一。隨着人口老化,患有腦退化症人士的數目將越來越多。香港現時每一百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便有五至八人有腦退化症,預計二十年後,六十歲或以上患者將超逾三十三萬。

腦退化症成因未明,現時亦沒有根治的方法。腦退化症除了影響患者,亦為照顧者帶來沉重壓力,所以社區若能提供各式的服務,將有助患者及照顧者得到全面支援。此外,公眾教育亦同樣重要,當社會對腦退化症有更多了解,這病便變得不再可怕。

聯合國訂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是要確保各個年齡層的人都可以有健康的生活。其實,現今已有不同的治療可延緩腦退化症人士的病情,讓他們人生的下半場可以繼續過得豐盛。好像人稱「光纖之父」的諾貝爾獎科學家、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教授,晚年患上腦退化症,身體機能逐漸衰退,但得到太太及社區服務單位的悉心照料,參與不同的訓練和藝術治療,除了病情得以舒緩,生活亦添上了不少樂趣。

馬會早年已預視到社會對支援腦退化症人士護理的迫切性,於九十年代撥款成立全東南亞首間專為腦退化症人士而設的綜合護理中心「賽馬會耆智園」。該中心在二○○○年投入服務,由香港中文大學負責管理。耆智園是馬會在推行長者慈善策略方面的重要合作夥伴之一,共同展開多項支援腦退化症人士及其照顧者的項目,同時積極進行培訓及研究,推動腦退化症服務發展。

馬會亦聯同高錕慈善基金及聖雅各福群會,推出「賽馬會高錕腦伴同行流動車服務」,走遍全港十八區為有需要人士進行初步評估,以及為腦退化症患者及照顧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個人及小組訓練,亦會推行公眾教育活動,讓更多市民認識腦退化症,致力建立一個關愛互助的社區。

流動車服務於過去六年,接觸超過二十六萬名市民,反映服務需求十分殷切。有見及此,馬會已經向計劃第三度撥款,期望於未來三年,繼續讓流動車到訪全港各區,為大眾服務。

本月廿三日是高錕校長離世一周年的日子。執筆之際,筆者回憶起在中大讀書和踏入職場後,與校長相遇的點滴。每念至此,便慶幸馬會有機會與高錕慈善基金合作,為腦退化症服務的發展出一分力,在貢獻社區之餘,也滿懷對校長的崇敬之意。

 

「感人亮話」

高錕慈善基金主席高黃美芸女士表示:「要應對腦退化症所帶來的影響,有賴社會各界的了解和支持,建立一個關愛和諧的社區,為病患者及照顧者提供適切的幫助,讓大家可以繼續活得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