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得到的快樂
吃東西不僅是基本需要,也是人的一種尊嚴,生活的一種樂趣。
對於很多年老力衰的長者而言,其中一種重要的生活樂趣就是和家人、三五知己,一邊閒話家常,談談當年情,一邊吃一頓熱騰騰的菜餚。飯桌對中國人來說,從來也是交誼和享受美食的場所。然而,有些長者卻要特別用心,付出努力才可保持這種樂趣。
九十九歲的鄭伯伯(化名),因胃病進行了一次大手術,自此身體變差,連吞嚥也感無力,而手術後營養吸收亦欠佳。經言語治療師評估後,他的情況並不理想。除了要使用胃管餵飼外,鄭伯伯隨即開展了一段為期兩個月的綜合吞嚥治療。綜合肌肉訓練配合了口腔及吞嚥肌肉運動、肌肉電療法及深層咽喉肌肉刺激法來強化吞嚥肌肉的控制。
這些治療方法,究竟如何幫助患者呢?

有些患者,服從、理解指示的能力,或自主控制肌肉的能力較弱時,適宜試用被動式的治療方法,例如深層咽喉肌肉刺激法。患者通常只需要張開嘴巴,讓言語治療師按不同的神經反射位置來刺激患者的吞嚥肌肉功能。這種療法常應用於中風病人或柏金遜病患者身上。而有相當理解能力的患者,則可配合自主性要求較高的口腔及吞嚥運動。
經過一個多月訓練,鄭伯伯的吞嚥能力開始有改善。起初他每口食物也是半茶匙的份量,然而每小口的吞食,也是一次鼓勵和一次練習吞嚥的機會。
漸漸,鄭伯伯的喉嚨肌肉變得強了,由每口半茶匙,到每口一茶匙,至有能力完成一碗糊餐、米飯、蛋撻等,這些也是看得到的進步,也讓鄭伯伯由繃緊不快的眉頭,慢慢展現了一份雀躍的笑容,因為他又可以出外進餐去了。
吞嚥治療的成功,不是單純「能吞」、「不能吞」這樣能力上的考慮。很多時言語治療師需要考慮患者的決心、心意,以及家人的配合。試想想,如果言語治療師單純地「一刀切」,斷定鄭伯伯只可以每口吞半茶匙,便給治療劃上句號,甚至建議他以後也完全用胃管餵飼,他便喪失了由每口半茶匙開始的進步機會,也以後不能上茶樓,與家人一起吃飯、談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