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街滾滾串燒香
要找這店可不容易,開車來到東京飯田橋,導航明明已顯示就在附近,但幾條靜寂的橫街都似是民居,不像會有料理店。忽然發現斜街中央亮着暗淡燈光的小屋有滾滾白煙噴出來,空氣中充滿的不是肉香是甚麼?
朋友推介才開車來到千代區找這串燒小店,推門進去看到食客幾乎背脊貼背脊,丁方空間擺了二十個座位,炭燒爐就在吧檯之前,一塊玻璃之隔,那幾位客人不熱的嗎?
串燒師傅只有一人,主理全店的串燒柯打,豈不做到人都癲!等位期間仔細觀察留意到日本人每次柯打幾串,一邊吃一邊打牙骹,吃完也不是即刻落下一個柯打,擠迫但不會吃得趕頭趕命,也因此串燒師傅可以流水作業。
座上客沒有一個人同你急,老闆似乎也不急於「翻檯」賺多一檯新客,將心彼此,誰喜歡被人催促盡快埋單讓張檯出來?等了好些時間才上座,也沒有怨言。其實一直都喜歡日本這類只有十來個座位的小店,這小串燒店一如細細間的居酒屋,雖然侷促,但相當親切。

不太懂日語,街坊店的餐牌很多都是手寫的,英譯欠奉,有時只能憑僅有的幾個漢字猜測,但我也不相信自己的猜測能力,於是須靠目測別人吃甚麼,合心水的便手指指向店家示意,多年來很少吃到不愜意的,眼緣比菜牌上名目更可信!
見師傅遞出兩支串燒送到遠處的客人,算我眼利,是雞皮,連忙示意要三串。不喜歡雞皮燒得太乾焦燶甚至變成炭,也不愛吃火候未夠依然「軟乃乃」的一小張皮,燒雞皮比烹小鮮其實更難,它比牛舌薄,不耐猛火,需要經常轉動;它的味道不突出,需要火力將之昇華出來,因此師傅需花更多的心機和注意力。這位師傅燒出人間美味。
街坊小店很少失準,否則不可能贏得街坊光顧半個世紀,而對我來說更重要是嚐到道地的民間口味。燒的都不是珍饈百味,普普通通的雞腎、雞肝、雞翼、牛舌、牛心、鰻魚、大蔥、銀杏……一百幾十日圓一支,食完又叫,灌了兩杯啤酒,用過的竹籤插滿面前的竹筒。
搓着肚子拉門走出人聲雜雜、香味充斥的小店,黑漆漆的小街吹來一陣清風,人生真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