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苦得來志在食
吃,似是理所當然,然而並不盡然。
當我們的身體老化了,或許連吃東西,這與生俱來的能力也不是必然的。九十八歲的張婆婆(化名)就打了一場跟哮喘、吸入性肺炎及吞嚥困難的仗。
兩年半前,年邁的張婆婆還躺在深切治療部,因着肺炎及吞嚥困難,她要依賴鼻管餵飼營養液。從經驗所得,吞嚥問題往往由於肌肉流失或衰退,而在七十歲之後慢慢浮現。若不及早處理,可能進而影響患者的營養攝取量及進食速度。肌肉的退化可能因營養不足而加劇,成為惡性循環,令吞嚥問題更嚴重。
幸而,年長並沒有消磨張婆婆的意志。跟隨言語治療師進行十四堂吞嚥訓練後,張婆婆已經能開始進食糊餐。到最後,她順利恢復完全地用口進食。
治療的成功是建基於患者、家人及言語治療師三方的努力。安全、有效率地吞嚥是需要一連串的肌肉運動。有果效的吞嚥訓練必須是針對性的。言語治療師需要找出問題的肌肉組別作出相應訓練,才可以正中問題的核心。

找出問題的肌肉組別,還要決定適合的運動策略,再加上患者持續的努力和配合,便有機會恢復及維持吞嚥能力。
那家人可以做些甚麼呢?患者家屬的支持非常重要。家人學習如何準備適合患者的膳食、掌握餵食方法、記錄患者的健康指數,進食表現等也是家人需要協助的環節,以便言語治療師能更好地跟進患者的情況。
張婆婆的成功,除了透過吞嚥肌肉訓練讓她恢復吞嚥能力外,家人預備的糊餐也讓她持續地樂於進食。試想想,如果每天的糊餐都是刻板乏味,了無新意,患者們又怎會有進食的慾望呢?
張婆婆的家人每天不會把所有食材也拌在一起,而是分成菜糊、肉糊、飯糊或果茸,每樣糊餐仍能保持原本食材的顏色和味道,讓張婆婆提升進食的樂趣。
張婆婆的故事,讓我們體會老而能吃,是一種福氣。這個福氣對於很多長者也是可爭取得到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