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入澳門光影夢工場

自全球首套電影誕生已過百年,電影已經成為普羅大眾的共同娛樂之一。大家又知不知道,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地點是在哪裡?答案是於一八六○年建成的澳門崗頂劇院。由於澳門人口不多,電影發展沒有香港蓬勃,不過澳門電影人依然沒放棄夢想,持續追夢。澳門新晉導演徐欣羡表示:「二○一六年舉辦的首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重新將澳門電影帶到國際舞台,不只拓闊我們這些澳門電影人的視野,更為觀眾提供更多欣賞好戲的機會,提升觀眾的觀影質素,讓澳門電影發展更進一步。」

於一八六○年建成的崗頂劇院,不單提供音樂、歌舞節目的演出,也是中國首間放映電影的戲院。
新戲院造就市場新氣象
昔日到戲院看電影是主要娛樂之一,當年澳門的崗頂劇院、清平戲院及永樂戲院,讓澳門居民欣賞過不少好戲,那些年放映的影片,以港產片及外語片為主。電影《骨妹》導演徐欣羡(Tracy)記得約在五、六歲時第一次到永樂戲院看的首套電影便是《侏羅紀公園》,這齣大製作令她感覺極之震撼,可說是開啟了她走上電影路的契機。不過澳門市場始終較小,崗頂劇院和清平戲院先後結業,一度令戲院市道陷入低潮。雖然面對困境,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澳門出現了不少本土的電影作品,包括一九八九年於澳門上映的澳門首部長片《夜盜珍妃墓》,以及後來朱佑人的《亞明的澳門》、《沉默澳門人我不是》,還有許國明的《一把火》等,是當時不少觀眾的集體回憶,例如在《骨妹》中,便有向《亞明的澳門》致敬的場面,可見該齣影片乃近代澳門電影發展史的里程碑。踏入廿一世紀,澳門相繼出現數間新戲院,再次為普羅觀眾提供欣賞電影的機會,而前年落成的「戀愛•電影館」,則以放映非主流電影為主,更成為澳門戲迷喜愛的朝聖地。

徐欣羡中學開始已拍片參賽,後來更到台灣及香港修讀電影。

《骨妹》勇奪首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澳門觀眾大獎」。

永樂戲院於一九五二年開業,至今仍一直提供電影放映業務,讓市民欣賞電影。
現今拍片變得更容易
綜觀全球發展蓬勃的電影市場,電影人才的培育至為重要,Tracy作為近年崛起的澳門本土電影導演,認為澳門往日可能因資源配套不足,令電影發展受到限制,但今天大環境已經轉變,有志投身電影行業機遇漸多。她以自己為例,「當年中學生想拍片,器材不算昂貴,只需一部數碼手提攝錄機便可,造就了我們那一代青少年輕鬆一嘗拍片滋味。時至今日,人人只要一部手機便能拍片,加上微電影與網上影片平台的出現,讓他們更容易地將作品和大家分享,大大提升拍片的興趣。」
業餘要成為專業,深造是不二法門。回歸前創辦的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是澳門唯一一所提供劇場藝術教育與應用戲劇的專門學校,提供系統性、規範性及延續性的多元戲劇藝術課程,為澳門培養戲劇藝術、劇場技術及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人才。若想專門修讀電影系,澳門亦設有不少獎學金支持年輕人出外學習電影,像是Tracy就曾申請獎學金到香港演藝學院深造電影碩士課程,然後全身投入澳門的電影行業。
望政府加大力度支持澳門電影
已經在澳門電影行業工作數年的Tracy,認為今天澳門電影前景比以前明朗,例如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推出的「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對她及眾多澳門電影人甚有幫助;於每年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更會同期舉辦電影論壇及澳門國際電影創投會,讓本土電影人和來自全世界的專業電影人交流之餘,也協助他們尋找投資者,拍攝更多本土電影。澳門電影愈來愈多,但礙於澳門人口較少,即使人人都進戲院看澳門電影,也未必足夠「做大個餅」。如何可以讓澳門電影市場持續發展?Tracy認為除了提供更多拍片機會,亦要讓澳門也能發展出如香港的電影發行制度,不單協助電影於本土戲院上映,同時將澳門電影推廣到全世界,增加商機。除了制度要進化外,還要增加他們參與鄰近地區如香港電影拍攝的機會,透過邊做邊學從而吸收更多工作經驗及技巧。「現在澳門電影人到香港拍戲要做工作簽證,如果澳門特區政府可以和香港研究簡化簽證手續,讓我們更多機會參與拍攝港產片工作,相信會令澳門電影人的質素大大提高,日後拍出更優秀的澳門電影。」Tracy期盼地說。

徐欣羡獲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的「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資助,拍攝自己首部長片《骨妹》。

已舉辦了三屆的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吸引過無數來自全球的電影人出席,與澳門電影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