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綠色生活 支持回收及可再生能源
為應對氣候變化,現時世界各地都積極尋找適合當地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及水力發電,以取代化石能源。一些國家在政策上鼓勵開發可再生能源,部分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更已經能夠超越石油能源的發電量。即使是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發展步伐亦不遜於歐美。以哥斯達黎加為例,他們超過九成的全國發電量為可再生能源,當中百分之八十為水力發電。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資料,亞洲於二○一七年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全球總量的百分之四十二,情況令人鼓舞。然而香港只有約百分之一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遠不及首爾、台中等周邊城市。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是要於二○三○年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香港在這方面實在需要急起直追。
香港城市密度冠絕亞洲,根據政府委託進行的顧問研究,若善用城市特質,在建築物天台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估計可用面積超過二十五平方公里,有望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率。近年,為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政府與本地電力公司合作,推出計劃鼓勵商、住用戶安裝太陽能或風能發電系統,並接駁電網來賺取上網電價。
香港不少社福機構都希望在推動綠色生活出一分力。當中,匡智會作為服務智障人士的機構,亦是馬會一個十分重要的環保夥伴。過去九年,透過「匡智賽馬會玻璃樽回收計劃」,匡智會將超過六千噸被棄置的玻璃樽回收,經加工後製成環保磚;在推動環保同時,亦為匡智學員提供培訓及就業機會。環保署更已決定接手延續玻璃樽回收計劃,並會擴展計劃至全港十八區。為了推廣可再生能源,馬會早前亦撥款支持匡智會,在其轄下十三間特殊學校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好讓學校能夠減少碳排放,並透過電力公司的上網電價計劃,賺取收入作推行STEM教育及培訓學生成為環保大使的經費。
除了匡智會,馬會亦於年初撥捐近二千四百萬港元,夥拍低碳想創坊,開展為期十八個月的「賽馬會太陽能關懷計劃」,向社福機構推廣可再生能源發展。計劃將為其中十間非政府機構裝設太陽能光伏系統,提供運作和保養等相關技術支援,提升建築物的環保效益。同樣地,機構亦將參與上網電價計劃,並將所賺取的電費撥作不同社會服務用途,讓更多市民受惠。
兩項可再生能源計劃的成功推行,需要環保和能源業界的專家和持分者分享有關專業知識和發展趨勢,集思廣益。筆者和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同事都希望,受惠的機構和學校,能透過計劃起示範作用,啟發社會各界更多採納可再生能源,讓香港成為一個更低碳、更綠色的宜居城市。
「感人亮話」
低碳想創坊理事會主席李智明工程師期望透過結合各方力量,「可以有效減少全港的碳排放,亦能夠推動香港可再生能源的教育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