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建築 推動環保生活概念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影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時世界各地都會各施其法,協助解決氣候危機。筆者先前提及,馬會與香港中文大學攜手成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香港分會(SDSN-HK),希望鼓勵跨界別合作,在香港推動由聯合國訂立的十七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香港人煙稠密,由鋼筋水泥築成的亞熱帶森林雖然景觀懾人,但碳排放量其實亦十分驚人。綠色建築在世界備受關注,各國政府及建築界提倡運用環保方式發展城市建設,在建築物的選址、設計、建造、營運、維修、翻新等階段結合環保元素,透過高效可持續方式減低碳排放量,以改善空氣質素,減少能源用量,降低營運成本,為公眾、環境和經濟帶來三贏。
香港自九十年代開始推行綠色建築,到近年開始有不少新建商、住樓宇,以至學校、醫院等社區設施融入各種環保特色。常見的隔熱玻璃、太陽能發電板、雨水循環系統等,有助降低整幢建築物的耗電量,以及廢物和碳排放量。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於二○一○年推出綠色建築評核制度「綠建環評」(BEAM Plus),為新建、翻新,或已入伙的建築物進行評估,現時全港有接近五百個項目獲BEAM Plus認證,多項由馬會撥款捐助興建的建築項目,包括大學教學大樓及學生宿舍亦獲得相關認證。
馬會致力推動各類型環保項目,例如節能惜水、廢物回收,並透過公眾教育活動,讓市民更加關注各項環保議題。環保重視可持續發展,懷新思舊,當既有建築日益老化,進行翻新工程正是提升綠化的良機。其中於二○一七年,馬會曾支持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推行「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賽馬會大樓綠建環評認證及優化工程」。項目為大樓進行改善工程並添置各項環保設施,包括安裝水冷式空調系統以加強冷氣系統能源效率;安裝樓宇管理系統,改善通風系統以提升室內空氣質素,以取得BEAM Plus 金級認證為目標。
其實,香港不少社福機構都陸續需要翻新樓宇,惟資源所限,社福界對綠色建築的認識和應用未及商業機構普遍。有見及此,馬會去年與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合作推出「智綠築福」升級計劃,着力提升非政府機構對綠色建築的認知及營運管理能力,藉此推廣BEAM Plus認證,並聚焦於既有建築,提供樓宇分析、專才訓練及實戰分享,研究智能及綠色科技的應用可能。同時亦會舉行公眾教育活動及環保工作坊,讓綠色智能建築訊息傳遞給機構員工及服務使用者。計劃現正與四間社福機構合作,進行差距分析(Gap Analysis),為將來樓宇翻新項目申請BEAM Plus作好準備。
雖然是次計劃只能為四間機構提供協助,但筆者及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同事相信,計劃能夠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奠下契機,鼓勵我們更多合作夥伴在考慮日常運作和服務需要同時,亦可以加入環保元素,一同帶領香港成為可持續發展城市。

「感人亮話」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總幹事郭烈東表示:「位於觀塘總部大樓新設置的環保項目,可以提供一個更舒適的環境給服務使用者享受大樓設施和服務。在服務弱勢社群同時,中心亦可以為環境保護和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