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併不合併
除了早期腫瘤個案,合併治療是近代腫瘤治療較理想的方案。它通常包括局部治療以處理原位腫瘤及附近淋巴,另配合其他全身性治療方案去處理可能擴散身體其餘地方的腫瘤。大部分腫瘤包括肺癌、腸癌、乳癌、胃癌等都是以手術作根治性治療,但開始手術前要先以掃描去了解受腫瘤影響範圍,才可決定病人較適合單一或合併治療方案。如掃描發現腫瘤太大,不適合施行手術,便需用其他治療方案。
要了解病人有否遠轉移,通常會進行正電子掃描。除非是最早期腫瘤病人,因其擴散機會低,可直接做手術。如果掃描發現病人有遠轉移的話,便毋需捱上一刀而及早接受化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或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減少延治時間。
不過,有部分腫瘤已擴散的個案仍照樣以手術處理,例如原發腫瘤有機會引發嚴重併發症:大腸腫瘤過大而擔心塞腸、胃腫瘤導致大量出血等,醫生還是會考慮為病人先切除原發腫瘤。

以手術治理的腫瘤個案,不單透過手術前的掃描取得腫瘤資料,亦會通過病理學家檢驗手術切除所得的腫瘤和附近淋巴,以獲得腫瘤進一步資料去決定病人需要哪種跟進性治療。有關資料包括腫瘤大小和影響範圍、切割邊緣與腫瘤距離、受影響淋巴數量與範圍等。假如淋巴受影響,手術後便需要加上全身性術後輔助化療,以殺滅可能已擴散全身的癌細胞,減低復發風險。
部分腫瘤更可透過份子指標來決定是否需要加上針對性治療。由於份子指標如乳癌的荷爾蒙受體及HER2受體等提供重要的治療訊息,有時儘管肺癌、胃癌、胰臟癌等病人無法使用手術切除原發腫瘤,也要花功夫抽取腫瘤組織化驗。
不過,如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案是放射治療,如鼻咽癌,便無法從手術期間和手術後的病理檢驗獲取腫瘤資訊,靠的只有放射治療前的詳細掃描。
五年前,碧嘉在自行檢查乳房時發現腫塊,家庭醫生為她安排了乳房造影,結果高度懷疑為腫瘤個案。當時,她只有四十五歲,又沒有乳癌家族史,最初並不相信自己有腫瘤,因而久久未有跟進。冷靜下來後,她發現鴕鳥政策並非辦法,情況只會愈拖愈糟,於是她向腫瘤科醫生尋求意見。醫生檢閱報告後,無奈地告訴她:掃描結果準確,建議轉介她至乳腺外科醫生。最終,碧嘉先抽取腫瘤組織化驗,再接受手術,手術期間亦抽取了腋下淋巴組織以進一步化驗。其後,腫瘤科醫生參考手術後病理檢驗結果,從腫瘤大小、前哨淋巴已受影響、腫瘤對荷爾蒙受體呈陽性兼對HER2呈陰性得出治療建議,認為碧嘉需接受化療加放射治療,再配合荷爾蒙治療。
碧嘉回看這五年抗癌日子,雖然治療時間漫長,但最辛苦的是每個化療療程後作悶數天,以及化療導致的短暫脫髮問題。碧嘉慶幸自己當年不再逃避,並鼓起勇氣盡快解決問題,否則腫瘤繼續惡化下去,今天便沒有健康和精力讓自己走更遠的路了。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