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香港醫生夠不夠?
香港的人口在二○○○至二○一六年間增加了百分之十人口,整體註冊醫生由一萬○一百三十人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八至一萬四千○十三人,醫生人手看似大幅增加,亦解釋了為何業界當時覺得已經加了足夠的醫生。可是,醫生對一千人口比例,只從一點五升到一點九,當時新加坡、美國及英國分別是二點四、二點六及二點八,香港其實仍追不上國際水平。若果我們要追上新加坡,二○一六年就得增加三千五百九十四個醫生,用每年四百七十位醫科畢業生來計算需要七至八年。
香港的公營和私營醫療系在醫護人手方面「穿着同一條褲子」,整體醫生不夠,首先被衝擊的一定是公營醫療。兩個體系的醫療融資模式不同,公營是用納稅人的錢,醫生工資與政府撥款掛鈎。私營市場是自由市場,工資由市場供求而定,但基於醫療服務的獨特性,供求均由醫護決定,舉例來說,若醫生提議作出額外檢查,很少病人能有足夠的資訊和能力去判斷該否拒絕這種提議。這是一個扭曲了的自由市場。
只着眼公營醫療人手問題,而不專注解決於整體人手的不足,這是鴕鳥政策;只透過提高公營醫護的工資及增加晉升機會,抗衡私營市場力量是螳臂擋車,不自量力;公營醫療成本因此與私營醫療市場掛鈎,市民的真實健康狀況與政府撥款並沒有任何關係。
香港醫生夠不夠?當然不夠。但香港醫療的真正缺囗,並不是醫護人手短缺,而是醫療融資的問題,當局是需要莫大的決心和能力,才可以將此時此刻的厄運扭轉過來。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