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教拜火會
「既然老師下了『聖火令』可以『加議題』,我們就綵排吧!」自稱光明右使的楊同學叫到。那初夏深夜星空下,我被同學拉到河邊,一起討論除了做針對這條涼山彝族村內環境衞生和傳染病風險的「人畜分隔」,「除積水防蚊蟲」以及「防洪水」外,還有甚麼值得加進明日下午的健康教育活動課題之中。
「老師,我們做防火備災吧!那位行動不便的獨居婆婆去年兩次差不多被活活燒死!要找個方法幫助她!」咬住香口膠的林同學說。「村內不是已經貼了很多防火宣傳海報嗎?」窩心的潘同學送我一杯「私貨」港式奶茶時問。
「全都以字為主,誰看得懂?還有,只針對明火的應變,一點也沒有提及電火的風險。」穿蝙蝠圖案運動衣的李同學拍着蚊子回應。村民家中大多只靠一個電插頭替全屋的所有電器充電,若走火便非常危險。
「還有室內空氣,及垃圾處理和分類等。村民在戶內燃燒塑膠,一些還到鎮上撿拾被棄掉的電芯,貪其免費又易燃。但室內空氣污染積累會嚴重影響健康。」吃着蘋果的博士生何同學說。
「只剩一晚時間去準備,多加四個活動可以嗎?」但以陳同學為首的學生團隊都積極爭取,我也只好同意讓他們一試。老師們回營地休息時已是凌晨三時,而那班同學仍堅持繼續討論排練。
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河邊梳洗,聽到村內婦女們談論着:「這些香港來的大學生很奇怪,不吸煙,不喝酒又不玩手機,就愛跟老師深夜玩拜火,大部分整夜也沒有睡!今早還替我們拾垃圾,下午去看看他們的活動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