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戰火再燃 中美兩國命運對決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本月初突然宣布,將二千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關稅上調至百分之二十五;中國國務院其後以牙還牙,宣布在六月一日起,向已加徵關稅的六百億美元美國商品,部分提高稅率至百分之二十五。原本稍為緩和的中美貿易戰,因此再度風起雲湧。
美國在貿易戰上立場反反覆覆,除了特朗普為求自身的政治及經濟利益之外,更重要是美國在二戰成為全球霸主後,不容許任何國家挑戰的國策,令中美貿易戰難以完全平息。
為了奉行「我大我惡我正確」這項霸權國策,過往美國曾透過拉攏盟友發動「冷戰」,拖垮與之在軍事及意識形態上競爭的蘇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美國又迫使日本簽訂《廣場協議》,令日本因為資產泡沫爆破而一沉不起。
近日網絡上流傳一份據稱是貿易戰美方要求,包括中國政府全面停止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任何補貼、接受美國對中國資本在敏感技術上的限制並不容許進行任何報復,以及美國可以定期對中國進行審查等。若有關要求屬實,是中國政府絕對不能接受的,加上美國政府在上周五再度出招,宣布將中國網絡科技龍頭華為,及六十多間中國企業列入出入口管制「黑名單」,禁止美國所有企業與華為等進行交易,令協議達成的難度大增。
毫無疑問,現時貿易戰經已是關乎中美兩國國勢走向的命運對決,並沒有在短時間內解決的空間;而中央電視台在上周一新聞聯播中,發表「談可以、打奉陪、欺妄想」的立場,顯示中美貿易戰或如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韓戰般,出現「傾吓砌吓,又傾又砌」的局面。
面對美國的步步進逼,中國本身擁有十四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及全球最強工業生產力,將會成為最佳的抵禦武器。美國發動貿易戰主要目的,在於透過高額關稅,迫使輸往美國產品的生產商撤出中國;不過,中國的製造業工人超過二億,整備及高效率的各項工業生產配套,加上可靠及完善的基建及物流網絡,這些都是東南亞各國及同為人口大國的印度所欠缺。
現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工業生產國,在一八年十二月的工業生產總值高達七十三萬億元人民幣,是美國的二點五八倍,更是美國、日本及歐盟的總和,這表明全球的工業生產活動均離不開中國。因此,美國即使如何增加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美國的消費者都必需繼續依賴中國進口的商品,最終只會為美國帶來巨大的輸入性通脹,由美國消費者「埋單」。
此外,中國的十四億人口,是美國、歐盟、日本及澳洲等已發達國家的總和,加上現時中產人口超過三億,並以每年千萬計增長,中國經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持續發動貿易戰,將會令美國商界被拒於中國市場之外,現時蘋果手機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某程度反映貿易戰對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造成的傷害。最重要的是,根據中國海關數據,中國對美國的產品出口量,只佔總出口數的百分之十一點六,絕對有能力抵禦美國加徵關稅後,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所以,中國絕對有能力及條件向美國的無理要求說「不」,而美國對中國的所謂「制裁」及打壓,最終只會損害美國自身利益,並且令中國進一步提升科技發展的自主自強之路愈走愈好。

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相信難以在短期內平息,全球寄望兩國元首在下月底出席大阪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會締造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