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道人生
「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要做好這「四道」人生習題並不容易,特別是與摯愛親朋,因為要由衷說出來,少不免需要經過多番沉澱和反思。其中,當生命走到終結時,更是讓不少人「講不出聲」。面對死亡,無論照顧者和病人都要學懂釋懷,才能彼此安然地「道別」。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二○一六年,聯同本地大學及非政府機構推行「賽馬會安寧頌」計劃。計劃的初衷就是讓晚期病患長者,在充份知情下作出合適的臨終護理選擇,同時獲得心理及精神上的支援,安心走畢人生最後一段路。
筆者早前在「賽馬會安寧頌」的活動中認識了蘭英,聽到這位無私照顧者的故事。蘭英先後照顧患病的丈夫、父親和母親。在丈夫離世後,蘭英一個人扛起照顧兩老的重擔,不時遇到分身乏術的困境。父親及後離世,她主力照顧母親,並希望母親「走得安樂」。經社工轉介,蘭英讓母親黃婆婆參與「賽馬會安寧頌」計劃旗下的社區安寧照顧項目,透過社工及義工的定期家訪,協助蘭英照顧母親,並教授蘭英照顧晚期病患者的技巧,直至黃婆婆離世。
除了身體及實際生活的支援,計劃同樣重視病人和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社工和義工得悉黃婆婆往時愛去旅行,但因病痛不能夠遠行,因此特意安排,帶她到郊外的寺廟及農場參觀;亦安排陶瓷藝術家上門與黃婆婆製作陶瓷,讓她的生活更充實。黃婆婆當時製作的陶瓷煲,現成為母女之間永恆的紀念。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推出三年以來,成效顯著。調查顯示參與計劃在家寧養的受惠病人身體不適情況減少百分之十八;病人及其家屬接受計劃的實務及心理支援後,焦慮情況得到顯著紓緩。而院舍個案在去世前3個月期間,醫院住院日數減少約十三日;家居個案在去世前六個月,住院日數平均減少約五天。
為持續推動社區安寧照顧,慈善信託基金決定再次撥款,展開第二期的三年計劃,整合一套「綜合社區安寧照顧服務」模式,透過建立標準的服務流程及框架,由機構評估個案需要,度身訂造不同程度的身、心、靈及實際生活三方面的支援,提供切合個人需要的服務。計劃亦致力加強照顧者,包括醫護及社福專業人員和義工的培訓,以及提升公眾對社區晚期照顧服務的認識和了解。
執筆之際,剛是母親節,想起臺灣作家龍應台的著作《天長地久》:「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在晚期病患長者別離前,能夠在熟悉的環境珍惜與親友相聚的時刻,及時表達四道,才不會留下遺憾。

「感人亮話」
參與「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的照顧者蘭英:「在母親臨終前數日,義工帶同製作好的陶瓷煲探訪,更將母親喜愛的燒乳鴿圖片貼於煲內。我與朋友輪流照顧媽母親這麼久也沒見過她笑得這麼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