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患新機遇 肺癌新藥助延壽命
被形容為「無聲殺手」的肺癌,為本港頭號癌症殺手!這個奪命第一的癌症,於早期時沒有明顯的病徵;但當病患出現明顯病徵時,很多時已踏進第三期或第四期,令病情延誤以至錯失黃金治療期。最近醫學界研發出針對肺癌三期的免疫治療,於歐洲發表的研究中顯示,該療法於延遲復發及降低病患死亡的風險大大改進,不但為患者帶來新希望,亦為大灣區醫學界帶來新機遇。

對於採用PD-L1抑制劑治療無法切除的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效果,梁醫生表示此療法與安慰劑相比,肺癌生長或擴散減低48%、肺癌無惡化或擴散時間增長三倍、肺癌無惡化或擴散中位數時間為17.2個月,效果相當出色。
肺癌類型影響治療
香港現時的肺癌患者,以四十歲或以上的男性居多;而主要成因方面,則可分為:(一)吸煙或長期吸入二手煙、(二)因職業關係經常逗留於某些化學品或建築物料(如石棉、鎳、鈾、鉻化物等)的環境中、(三)吸入建築物所累積的氡氣。這些污染物均會大大提高市民患上肺癌的機率,但由於早期肺癌沒有明顯病徵,以致病患未能及時確診。臨床腫瘤科專科梁廣泉醫生表示:「約有八成病患發現時已屬於第三至四期,即癌細胞已擴散至縱隔或頸部淋巴結,甚至其他器官。這類肺癌已屬晚期,一般都不能進行手術治療,但可採用綜合治療(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又稱為跨專科治療。」醫生會根據病患的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案;如第三期肺癌有縱隔淋巴轉移而且不能進行手術的話,會選擇同步放射治療(放療/電療)及化療。「不過最近歐美及香港均已批淮於同步放化療後,再進行一年的免疫治療,作為鞏固及輔助性治療,提升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

梁廣泉醫生表示,免疫療法只需透過靜脈點滴的方式注入,兩星期進行一次,每次大約一小時左右即可。
患者新希望─免疫治療
放療及化療雖能對付癌細胞,但同時會影響到正常細胞,不能無止境地進行,據研究其三年存活率約10-15%,但梁廣泉醫生指出,對不能進行手術的第三期肺癌患者,現時可於同步放化療後,進行PD-L1抑制劑免疫治療。「這種治療是以抗PD-L1抗體直接黏附着癌細胞,讓正常免疫系統發現癌細胞,而主動作出攻擊,此療法稱為『免疫治療』。」至於為何要在同步放化療後才進行,梁廣泉醫生表示,完成同步放化療後,癌細胞會在身體中釋放腫瘤抗原,如再加入免疫治療的話,可提高其成效。他建議完成同步放化療後六星期內開始進行免疫治療,效果更佳。據2017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上發表的PACIFIC(太平洋)研究資料所顯示,與過去的治療(同步放化療)相比,採用PD-L1抑制劑在同步放化療後作維持治療,可令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疾病無進展生存期達17.2個月,也就是延長復發時間一年半,降低了48%疾病死亡和疾病進展的風險。一般而言,只用放化療的患者很多都是不到半年時間就出現疾病進展和復發,與過往效果有着明顯的分別。」梁醫生更謂,此療法不會嚴重加劇副作用,常見副作用包括咳嗽、皮膚發炎或腹瀉等。
醫學新突破 拓展大灣區
對於是次在免疫治療上的重大突破,香港地區是率先獲批核的其中一個地方,這不單為本港市民帶來了嶄新高效的療法,早前中央政府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對塑造健康灣區上,亦有所啟示。天下仁心醫療集團主席廖家傑醫生表示:「最主要是香港及大灣區的病人皆能受惠,透過融合,不但能把最新的醫學推廣至不同地區,更可以與世界接軌,這一步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框架。就以本人為例,我在國內可以進行更多醫學研究,而我們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健康,但以往香港人口太少,單元化發展有難度,現時則以團體性發展、在各方面專業範疇內都能各展所長;我希望透過這新機會,與國內各地的同僚交流,並為年輕人作出良好的示範,把整個醫療服務帶到世界社會的領先地位,相信我們能做得到!」

廖家傑醫生
配合天時地利 提升醫療水平
另一方面,廣東省人民醫院國家重點專科胸外科主任喬貴賓教授則表示,廣東省目前正在與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及海關進一步溝通,有望在大灣區實行放寬特定區域和醫療機構在港澳藥品及醫療器械方面的進出口限制,他認為此舉對普羅大衆及醫學發展皆十分有利。「大灣區的醫療健康合作可謂盡得天時地利人和,因為國家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非常重視,而大灣區交通配套發達,病人的轉運上很方便,大量的病人可在灣區內流動;醫療專家亦可長期在這裏合作;加上香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與國際接軌,而廣東灣區資源及人口眾多,兩地深入融合,能帶出國際性的研究成果,共同提高大灣區健康水平,所以這是非常難得的機遇。」喬教授並謂,去年南海進行了一個醫療計劃,把很多先進的藥物以特殊的通道引進,國際專家亦可於當地行醫。「香港擁有最先進的治療方法,未來香港定必有更多名醫能在大灣區設立醫療中心,給更多市民提供最優秀的醫療服務。」

喬貴賓教授
以上資訊由阿斯利康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