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的做自己
現世代,無論是潮文、廣告、社交平台或很多歌曲等,都在宣揚「做自己」這訊息,大概是指我們應當隨着自己的心去活着,不用理會別人目光bla bla bla……
對,這觀念確實能鼓勵某些缺失自信、沒有自我的人相信自己的價值,於待人接物上,更認同自己,讓處理事情變得乾脆,省卻了許多瞻前顧後的游思妄想。
漸漸地,人們開始拿着「做自己」為一旗幟,像刺蝟般,對任何事情都抱着「haters gonna hate」的心態,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認為是對的,矯枉過正,慢慢地由不在意別人目光,至傷害到別人也不在乎,相信大大與「做自己」真正的意思背道而馳吧?
如有云:說粗口便是「真」,意指不矯飾,不造作,所謂「有碗話碗,有碟話碟」,然後粗口莽撞的人,卻被吹捧到是做真實的自己;反之一些措詞委婉的,卻被指虛偽。但有沒有想到,真的有人對說粗口沒有興趣,同時他們在意別人的感受,才把話說得動聽一點呢?若然硬要這些人妄語,這才不算是做自己吧?
有位朋友,這些年父親生意發跡,他突然成了富二代,便常在社交網站炫富,整天在吃好穿好的,隨着父親的發跡,他也發福了不少。身邊朋友好言相勸他的行為,而那富二代的回應:「自己開心就可以了,做自己吧,別人只是心存妒忌,在眼紅着我,不用理會。」沒多久,他身邊知心好友相繼離開,剩下了幾個酒肉朋友和一個脂肪肝,那時候他曾告訴我,他心裏有着一個黑洞般的空虛感。
「做自己」不等於做對的事,所以別拿它做盾牌了。常掛在口邊:「我就是這樣,不喜歡便離去吧」。其實這反而是預設了別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有着反對聲音,豈不是一個更沒有自我的態度呢?
人始終都是群體生活的動物,與其說「做自己」,倒不如說「做好自己」。不活在別人批判下,取個平衡,卻可以學習去篩選惡意的言語、卑劣的眼光;聽取善意諫言,了解別人感受,那麼你便會愛自己,自然地,你會可以真正的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