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噏住喺心,不如Open Up」
青年人喜歡在社交平台抒發感受,倘若見到他們情緒有點起伏,朋友有時會建議先查看他們社交媒體的個人近況,有更新的話就在近況先留言,表達關心,有需要可以「DM (Direct Message)他們」,最後才找個機會跟他們面對面傾談,朋友說這個是比較「青年友善」的做法。
青年人生於社交和即時通訊軟件盛行的世代,喜歡文字和表情符號溝通多過電話對談。有研究顯示,當他們受到情緒困擾時,一般比較喜歡透過社交媒體和文字渠道尋求情緒支援,正因他們覺得即時短訊溝通可以較能保障私隱,同時較容易控制對話的節奏,可以更「自然」地表達自己。有見及此,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聯同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香港明愛、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青年協會,合作推出全港首個24小時情緒支援服務的網上平台「Open 噏」,配合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及特性,及早發現有危機個案,提供最及時的支援。平台營運至今約六個月,已接觸一萬多宗個案逾一萬五千多小時服務時數,需求頗大,當中有670個更為高危個案,需要即時支援。
早前,筆者與同事於「Open 噏」擔當義工,學做「樹窿」,透過即時短訊溝通,讓青年人「噏」出煩惱,及時紓解情緒,找到合適支援。當義工之前,我們都先要接受培訓,學習情緒健康網上輔導的技巧。舉例說,當輔導員收到短訊時,他們會先了解對方的情況,然後引導對方認識當時的情緒和狀態,繼而嘗試與對方一同思考解決方法,如向家人、老師和朋友求助等。若果情況在短訊對話中未有改善,輔導員會徵求對方的同意,協助尋求專業支援,轉介予社工或其他專業人士。
根據負責團隊過往經驗,每逢節慶,平台的使用率就會上升。筆者服務當日正值佳節,接觸的個案中,有青年人在佳節期間感到寂寞,情緒較不穩定。有位青年在平台提及,自己每當看到朋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佳節喜悅的時候,就會倍感寂寞,希望找個「樹窿」傾訴一下。
輔導過程中,筆者不止一次被問到是否機械人,正因用詞比較規範,讓青年人有距離感,幸好負責團隊準備了一些社交平台常用的慣用詞讓我直接「copy & paste」,拉近與青年人的距離。筆者頓時恍然大悟,要做到青年友善,需要「形神兼備」,不只是提供他們慣用的平台,服務提供者對青年人的了解同樣重要。
「Open 噏」透過建立數據分析系統,服務團隊在個案管理和跟進時,能即時查閱過住的通話紀錄,以便回應。就用家角度而言,傾訴的對象,由始至終,仿如同一人,認識他們的經歷,了解他們的感受。
社工朋友都經常討論如何在服務設計上做到「青年友善」,聽起來理所當然,但要貫徹實踐,讓青年人感到服務可靠、友善,需要仔細研究和設計,無論硬件軟件都要回應青年人的獨特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服務模式。

「感人亮話」
「Open 噏」臨床督導主任及註冊社工Shirley表示:「年輕人多認為24小時網上服務非常方便,無論在午飯時間、乘車途中或夜闌人靜時也可入線,相比約時間到中心會面更加方便,亦不需須介意旁人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