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新聞專題 2019 年 05 月 04 日

世衞建議1歲前禁用 家長認難控制 港大追查7年 「電子奶嘴」令人變蠢

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電子屏幕裝置,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三五七件,不少家長自己機不離手之餘,也給年幼子女一齊玩,甚至當作「電子奶嘴」,務求令他們坐定定不扭計。

衞生署調查顯示,本港幼童普遍在一歲已接觸各種「電子奶嘴」;世界衞生組織日前亦首次就嬰幼兒使用這些產品的時間發出指引,更建議一歲以下完全禁止使用。

為了解幼童接觸電子屏幕裝置的習慣及時間,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自一一年起,追蹤了六百多名幼稚園學生,七年來發現他們若長時間接觸「電子奶嘴」,不但影響睡眠質素,其社交、語文、體能等整體表現亦較差,學術上則中文及數學成績較低分,而出現過度活躍症的風險也較高。

換言之,即從小沉迷玩手機、上網及看電視等,容易令人變蠢。本刊追訪幾位有小朋友的家長,他們雖然對相關調查感到震驚,卻異口同聲慨歎,很難為年幼子女戒甩「電子奶嘴」。

本港幼童普遍一歲已使用手機,惟世衞日前公布指引,不建議一歲幼兒久坐不動地看電子屏幕裝置,一歲以下的更應禁止使用相關產品。

「帶同兒子出外食飯,或者要做家務或忙其他事時,不想兒子哭鬧扭計,便會給他玩手機,令他可以坐定定,專注屏幕上的東西。」何太的兒子樂樂今年一歲,六個月大已開始玩手機,現在更每日大約玩三小時。

何太說,最初讓小朋友看手機,是想他學習音樂及認識多一些事物,「一開始是看英語教材,他也很鍾意,後來看外國卡通片,也很快便認得出不同的卡通人物,又識跟着唱歌,還學了不少英文詞彙,甚至背出片中對白。」

作為全職媽媽,她看過一些研究報告,得知「電子奶嘴」會影響幼童視力和性格發展,所以也曾嘗試限制兒子玩手機的時間和次數,例如將房間劃為禁用電子用品區,以及等丈夫放工回家後,會抽時間跟兒子說故事,玩一些親子活動。

何太當然不想每次兒子扭計時,靠手機來安撫,但很多時育兒知識都是靠自己上網或看媽媽群組資訊去學習,未必知道小朋友為何會在某些情況特別扭計、有何正確解決方法,才會依賴「電子奶嘴」。

育有兩名分別五歲及十一歲兒子,以及一名兩歲女兒的譚太坦言,大部分家長都知道孩子濫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會損害健康,但如何控制或規限子女使用這些產品,才是核心問題。

於食肆經常有家庭讓幼童看着手機吃飯。

 

叫子女停機很困難

她認為智能電子產品太普及,子女看見父母使用,妹妹見哥哥用又想要,很難一刀切禁止他們接觸。「雖然學校舉辦的家長講座,有時會提及此問題,但多數只講一堆理論,很少會提供一些實際情境的處理方法。」

譚太曾嘗試按出席講座的專家建議,只准子女每日玩十五分鐘至半小時電子產品,但不少視頻節目都超過半小時,未能看完便要關機,覺得做法不切實際。她惟有自行限制三子女每天只可玩一小時,但每次要他們「停機」,都很困難,「我們兩夫婦平日要上班,很難監管他們偷玩手機,直至學懂使用一些遙控軟件鎖機,情況才得以改善。」

不過,基層家長面對問題更嚴重。路德會家庭生活教育組(沙田)中心主任吳淑華說,曾接觸一個居於百多呎劏戶的媽媽,為了餵食時女兒不會亂動,就放一部手機在桌上,讓女兒專心看着吃飯。

結果她女兒十六個月大時,不但未識行路,就連站立也不穩,而且發現她一直不懂說話,甚至未有意識以言語去表達自己,凡事只會哭叫,後來被評估為發展延緩。

吳淑華說,本港家長工作繁忙,普遍跟小朋友相處時間少,特別基層家庭多從事服務業或勞動行業,工時長逾十小時,部分家長收工後到託管中心接子女時已晚上九時,回家後未必有體力再跟他們玩,很多時貪方便讓子女使用電子產品,換取自己休息時間。

吳淑華指,到了子女入學,家長更會讓他們用手機,一來可以隨時聯絡了解其行蹤,二來覺得可讓子女學習語文或不同知識。可是小孩接觸電子產品後,大多數都易放難收,家長需善用管教技巧加以控制。衞生署有開辦育兒教育課程,供管教方面遇到困難的家長,可以透過母嬰健康院報讀,吳淑華建議當局增加相關課程名額,並優化課程內容,包括增加管教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元素。

有家長在子女參加爬行比賽時,以手機為法寶引誘子女。

 

拖累數學中文成績

衞生署在一七年公布一項調查,本港幼兒開始接觸手機和電視的年齡中位數是一歲,而開始使用平板電腦及電腦分別是一歲半及兩歲。

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自一一年起追蹤六百多名幼稚園學童接觸電子屏幕裝置的習慣及時間,至今已逾七年,該批幼童今年已升中。

追蹤結果發現,接觸電子屏幕時間愈長,睡眠質素愈差,出現情緒問題、超重、過度活躍症風險愈高;同時,相對長時間觀看電子屏幕的學童,於幼稚園階段的智能發展能力,包括身體機能、社交及情緒管理、認知能力、表達及溝通等方面表現較差;小三時中文及數學成績分數也較低,至於中學階段表現仍在整理數據,但初步顯示電子屏幕對他們的影響持續存在。

此外,研究亦分析不同經濟能力的家庭使用電子屏幕裝置的習慣,發現雖然不論是基層或富有家庭的幼兒,同樣會接觸到各類電子產品,不過基層家庭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普遍逾兩個半小時,經濟條件較佳的家庭普遍少於兩小時。研究另外發現,若有電子屏幕裝置放於幼兒房間內,而不限制幼兒使用的話,會影響他們學習能力,對經濟較差的家庭影響更為明顯。

很多小學都引入電子學習,惟需留意使用時間及環境,以免引致近視等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