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兒黃疸影響一生
孩子出世,大家都開心迎接小生命來臨。若初生嬰兒遇到不適的情況,真會令父母措手不及,其中黃疸是初生嬰兒常見的臨牀症狀。這是由於初生嬰兒體內血液中的膽紅素過高所致。
初生嬰兒的黃疸多數於出生後三天才出現,是因為肝臟仍未發育成熟,未能迅速處理產生的膽紅素而積存於體內,形成生理性黃疸,因而出現皮膚和眼白發黃。生理性黃疸都會自動消退的,但間中有些因血型與母親不脗合的,病童會在第一、二天就開始發黃。著名的「Rh負型膽黃症」,更可嚴重得在胎兒期間已開始黃疸,遇到這種情況,醫生要即時行動和治療。診斷是否需要照「藍光」,來降低黃疸和換血,因有可能是肝或膽管問題;而且初頭幾天若膽紅素進入腦部,會破壞腦細胞,可導致失聰、弱智、痙攣、甚至死亡。
另外,若黃疸遲遲未退還有惡化迹象,不要猶豫,應找專科醫生診治!餵哺母乳也可引致一點黃疸,若只是生理性或由餵哺母乳引起的黃疸,也可繼續餵哺母乳,還可加密餵哺,以防脫水。
除了生理性黃疸外,部份初生嬰兒可能患有病理性黃疸。而較常見的有「G6PD deficiency」先天性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簡稱「G6PD」缺乏症,與遺傳有關。一般初生嬰兒在出生後,醫院會抽取其臍帶血作化驗,看看是否有先天性甲狀腺激素過高及「G6PD」缺乏症。

根據初生嬰兒篩查計劃的數據顯示,初生男嬰每一百人中有三至五人患有「G6PD」缺乏症,而女孩子的病發機會較少。「G6PD」症缺乏是遺傳病,不能根治,所以最重要是預防此病症發生。孩子在香港出生,第二天便有臍帶血報告,是否缺乏「G6PD」,醫生得此資料便會教導家長(包括祖父母和家傭),避免接觸導致病發的食物、藥物及環境,並及早檢驗膽紅素水平,看看是否要照燈。在最嚴重的個案,甚至要換血去治療。
初生嬰兒腦細胞在頭幾天可以被膽紅素破壞,愈早產愈危險,會引致大腦麻痹及腦癇症。即使大一點的兒童,接觸到某些中西藥、食物(如蠶豆)、臭丸及樟腦之製成品或病毒感染,紅血球仍有可能因受到破壞而大量分解,產生過量膽紅素,令肝臟不勝負荷而造成貧血、皮膚及眼白發黃、精神欠佳、胃口下降,亦有可能排出淺茶色小便。如果遇到上述情況必須立即求醫,以免耽誤病情。
缺乏「G6PD」患者必須終身避免服食某些中西藥物,中藥例如:黃連、臘梅花、金銀花、牛黃、珍珠末等(必須留意藥物標籤)。西藥則有某些退燒藥、抗生素、抗瘧疾藥等。求醫時應預先通知醫生或醫護人員患有此症,確保醫生適當用藥。除了藥物外,臭丸或萘類之製成品(樟腦丸或防蟲片)等,亦應避免接觸(必須留意成份標籤),食物中的蠶豆及其製成品亦避免進食(必須留意食物標籤)。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