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學習,因「材」施教
常言道:「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人將說話加以引申,「有教無類」不但指人的善惡,更泛指平等的教育機會,而「因材施教」,就是因應學生的不同才能,作出最適切的教導。最近,筆者到訪多間專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同學而設的學校,與師生共聚,對「因材施教」有了另一番見解。
筆者到訪的四間學校,分別因應同學的不同「才」能,度身訂造最適合的教「材」及方式,再配合老師的專「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亦是馬會一直以來致力協助學校及老師的目標,透過創新思維、科技應用,以及優化設施,去豐富教學內容及學習環境,以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令教學可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明愛培立學校及明愛樂恩學校,會因應同學的需要不斷優化校內設施,讓他們可以在舒適及輕鬆的環境及氣氛下學習,更成立「親子閣」,讓同學的家人可以陪同他們度宿,協助有情緒及行為困擾的同學適應寄宿生活,家長與院舍同工攜手合作,全方位支援學生。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培愛學校,就有特設的電腦設備及網上學習平台,配合創新的教學方法,讓有肢體障礙的同學更容易學習電腦科技,認識編程語言和數據處理,加強同學在電腦應用方面的技能。
而筆者在參觀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時的感受最深刻,期間化身「亮叔叔」參與了「賽馬會『智歷奇境』學習計劃」的課堂,並充當「無障礙歷奇課」的歷奇助理,在扶梯上手持小沙包,等待同學擊打沙包作練習。同學透過小型飛索,爬扶梯等歷奇體驗,學習互相鼓勵,相信自己,勇敢接受挑戰。完成任務後,同學更與筆者手牽手,高呼「今日挑戰成功!」最後由老師引導同學分享內心感受為總結。想不到有同學將貼紙送給筆者,以答謝「亮叔叔」透過「打雞脾儀式」(即擊打沙包),令他們自信心大增,在此要感謝同學窩心的讚美。學校將這個「歷奇輔導」融入課堂和課外活動,提升中度智障同學的學習動機,加強他們溝通、解難及協作的能力。
學校設備及教「材」是筋骨,老師人「才」是靈魂,讓不同「才」能的同學得到平等的學習機會及環境。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將繼續支持三個「才」的發展,以「有教無類」為目標!

「感人亮話」
明愛培立學校、明愛樂恩學校關蕙芳校監:「別人眼中不可愛的孩子,更加需要我們去愛,甚至成為我們的『至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