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官僚(二)
作為醫生要醫病首先要斷症,找到「Tell-tale Signs」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便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近日有言論指醫管局開會太多,影響效能同時令前線徒添壓力,我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及理解。醫管局有超過七萬七千名員工,要一個如此超大型的機構有效運作並不容易。對管理學有認識的都知道「開會」是現代管理的精髓所在,亦相信無人可以推翻「開會」本身的功能。問題是會要如何開?
很多評論將焦點放在開會的次數上,但如果要處理的事真的很多很多,會議的次數較頻繁又有甚麼問題。如果每個會議只需十五分鐘便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管理更有效率吧,又怎會出現拖後腿的情況?你問我開會次數多是否「官僚」,我會將重點放在會議的質素、而非次數,會議的質素是最重要的。
開會是解決問題的平台,不是推卸責任的地方。
參與會議的人數影響到會議的質素,試問一個三、四十人參與的會議,如何可以有效討論問題?每人發言四十秒已經花去半小時,當中還未計算討論的時間。開會,需要出席的人出席便可以了,非核心人物純粹出席、畀面派對湊湊熱鬧真的可免則免。找對的人開會才能提升效率。舉個例子,在醫院層面採購一般物品的討論及決策,只需要由相關部門開會討論後報告上級便可以。我們要相信前線職員的決定,因為他們才知道自己需要甚麼,令會議更有效率。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會議本身並不「官僚」,就看你如何利用罷了。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