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公頃魚塘荒廢 候鳥覓食難度增 推保育發展雙贏方案 環保團體救濕地
每年三月中至下旬,是瀕危候鳥「黑臉琵鷺」離港北上繁殖的季節。由香港觀鳥會統籌的黑臉琵鷺普查發現,來港過冬黑臉琵鷺數量有反覆向下趨勢,反映后海灣一帶可供候鳥覓食的濕地,正在不斷萎縮。
為保護濕地,香港早在九十年代已將后海灣一帶區域劃為「濕地保育區」,以及在其外圍設立「濕地緩衝區」,限制區內發展,惟保育效果未如理想,現時濕地保育區內,更有多達二百公頃私人業權魚塘荒廢,大大降低后海灣的生態價值。
有環保團體認為拯救濕地刻不容緩,建議政府跟同時擁有魚塘及緩衝區土地的持份者商議,取回荒廢魚塘活化,換取他們在濕地緩衝區發展時可增加建屋地積比率,締造保育及發展並存的雙贏局面。
本月中,屋宇署公布最新批出的二十七份建築圖則,其中規模最大是元朗豐樂圍項目,獲批興建十九幢十五至十九層高的住宅,總樓面達一百五十九萬呎。
消息一出,即惹來部分環保人士爭議,事關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年前以個人名義入稟高院,就豐樂圍發展計劃申請司法覆核,審訊去年底已完成,現正等候判決。「這項目仍要跟地政總署傾補地價,加上其他城規及環評問題,相信距離正式動工還有一段距離。」知情人士說。

香港濕地保育協會主席劉惠寧表示,濕地保育區內約有二百公頃私人業權魚塘荒廢,例如他身後的魚塘,旁邊一間房屋近乎被淹沒,估計這魚塘已沒人打理逾十年。

瀕危候鳥黑臉琵鷺來港過冬的數量有反覆向下趨勢,反映后海灣一帶的濕地正在不斷萎縮。

部分荒廢魚塘成了大型垃圾廢置地,衞生環境惡劣。
達致「濕地零減少」
豐樂圍發展難關重重,源於其地理位置特殊。九五年港府簽定國際認可的《拉姆薩爾公約》,同意致力保護米埔和后海灣大片濕地,城規會於是將米埔附近約一千六百公頃土地劃為「濕地保育區」,並在外圍約一千二百公頃設立「濕地緩衝區」;而豐樂圍大片土地,正正落在濕地保育區內。
根據城規會制訂后海灣地區進行發展的指引,除非有絕對壓倒性的公眾利益,否則濕地保育區內禁止新發展,不過其後在指引中新增「公私營合作模式」,容許利用小量濕地保育區土地作有限度發展,但發展商要保育及管理剩餘的濕地,並新建一定面積的濕地作補償,達致「濕地零減少」。
至於濕地緩衝區內,城規會指引是任何發展計劃,必須呈交生態環境評估報告,證明能透過緩減措施,減低對濕地保育區的影響,才會批出作低密度發展。
惟有熟悉城規會運作人士向本刊表示,城規會雖然制訂了指引,但發展商過往成功闖關的例子絕無僅有,「只有零碎濕地緩衝區的土地個案獲批,都只是興建極低密度建築物,例如兩層樓的屋仔。很多業主認為成本效益太低,遂將土地空置,又或淪為貨櫃場及廢車場。」
從事環保工作逾三十年、外號「青蛙博士」的劉惠寧說,水耕農地、魚塘、基圍、泥灘及河道等皆屬於濕地類別,當中最為人憂慮是生態價值極高的魚塘,正在不斷萎縮;單計濕地保育區內,已有約二百公頃、面積相等於九個太古城的魚塘荒廢,只剩下約六百至七百公頃魚塘作業,導致候鳥覓食難度大增,「魚塘經營者每年會趁魚穫收成後降水,為池塘進行整固,候鳥便會趁機飛到淺水魚塘,捉一些雜魚食。不過,香港養漁業愈來愈式微,很多魚塘經營者已年過六、七十歲,沒可能長久經營下去。」
根據香港觀鳥會調查,○八年來港過冬的候鳥數量逾九萬隻,之後每況愈下,至一七年已大跌一半,只剩四萬三千六百多隻;其中瀕危候鳥黑臉琵鷺亦有反覆向下趨勢,由一○年錄得四百六十二隻,至去年只有三百五十隻。


元朗豐樂圍早前獲屋宇署批出建築圖則,可興建十九幢十五至十九層高住宅,總樓面達一百五十九萬呎。
拯救后海灣刻不容緩
劉惠寧認為拯救后海灣濕地刻不容緩,去年他毅然辭去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保育總監一職,自組非牟利團體「香港濕地保育協會」,「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打理的米埔保護禁區,已有妥善管理,我是時候跳出去關注外面的濕地。」
香港濕地保育協會早前舉辦一場「后海灣濕地可持續性研討會」,探討如何平衡濕地保育和發展,吸引過百人出席。身兼協會主席的劉惠寧說,現時大量位處濕地保育區及緩衝區的未開發濕地,已落在財團手上,在商言商肯定不會無償交出土地用作保育,「如果繼續按此不變,未來只會有更多魚塘荒廢,從保育角度來看絕非好事。」
他於是拋出方案,建議政府跟同時擁有魚塘及緩衝區土地的持份者商議,容許他們在濕地緩衝區發展時,可增加建屋地積比率,條件是要取回荒廢魚塘活化,同時將部分賣樓收益撥作收復荒廢魚塘,以及支持漁業發展,達致雙贏局面,「最理想是整合變成一大片魚塘,因為東一塊西一塊很難打理,對候鳥的吸引力也不高。」
不過,有些較為激進的環保團體批評劉惠寧,指他變節替發展商做事,他卻一笑置之,「香港真的有實際住屋需要,何況很多緩衝區土地早已淪為棕地,大量貨櫃車出入,未必發揮得到緩衝效用。」
事實上,香港以往亦有發展商修復濕地達致雙贏的成功例子。元朗錦田住宅項目Park YOHO雖然並非處於濕地保育或緩衝區,但前身亦是一塊荒廢濕地,一○年獲城規會批准發展興建住宅項目,條件是在地盤內興建一塊濕地,作為生態補償。

廣瀨妹蟌

柑橘鳳蝶

Park YOHO是全港首個結合濕地保育及住宅的發展項目,設有六公頃私人屋苑濕地「候花園」,內裏發現罕見的柑橘鳳蝶及廣瀨妹蟌。
打造三年多 「候花園」獲獎
負責統籌該項目的新地工程管理部高級策劃經理張展鴻說,由於地皮已荒廢多年,早已乾涸,而且是全港首個結合濕地保育及住宅的發展項目,極具挑戰性,「惟有邊做邊學,聘請城市規劃師、生態專家、環保團體組成跨界別顧問團隊,研究如何進行濕地修復工程。」
他續透露,團隊幾經仔細調查,發現地盤位置正屬香港罕有的鹹淡水交界濕地,遂設計水閘,潮漲時引入來自后海灣的海水,潮退時又有錦田河的淡水流入;最後花了三年多時間,全面復修濕地的生態面貌,並建成佔地約六公頃的首個私人屋苑濕地「候花園」,內裏全部種植蘆葦及紅樹等香港原生植物,「這些植物不用特別打理,加上濕地系統可以自然持續發展,無需額外聘請人手管理,因此候花園的開支僅佔整體管理費百分之二至三。」
而在「候花園」內,環保團體發現有逾一百八十種雀鳥、昆蟲及爬蟲類等生物棲息,當中包括罕見的柑橘鳳蝶,以及蜻蜓科「廣瀨妹蟌」,生態導賞員Tommy說:「 廣瀨妹蟌別名『阿妹』,只曾在香港六個地方出現,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列為近危物種。」
去年「候花園」獲得香港規劃師學會年度大獎的優異獎,新地發言人表示希望這個成功範例能產生示範作用,令更多項目發展與濕地保育和諧融合。

濕地緩衝區內有大片土地淪為棕地,漸失緩衝功效。

「候花園」設有導賞團,向住戶及參加者推廣大自然及濕地保育的重要性。

香港濕地保育協會月前舉辦「后海灣濕地可持續性研討會」,吸引過百人出席,右一為濕地專家,早前突然離世的楊路年。
倫敦成功發展濕地
「英國野禽和濕地基金會」行政總裁馬丁早前專程來港,出席由香港濕地保育協會舉辦的「后海灣濕地可持續性研討會」,分享該會在倫敦發展濕地的成功個案。
馬丁說該基金會在九七年引入發展商合作,將距離白金漢宮約二十五分鐘車程的一個水庫改建為倫敦濕地中心(下圖),「發展商除支付一千六百萬英鎊的改建成本之外,還要向基金會捐款一千一百萬英鎊,換取水庫一角土地,興建三百六十一間高級住宅。」
基金會其後再公開籌集五百萬英鎊開展工程,成功將水庫改造成位於泰晤士河畔、集教育和保育於一身的濕地公園,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參觀,中心更成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是赤膀鴨及琵嘴鴨的重要棲息之地。
馬丁在席間反問台下觀眾:「如果只犧牲百分之五的土地,換來保育剩下九成五的土地,為何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