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齣關於「美」的紀錄片
坊間一般智庫發表研究多數以報告方式,男神劉鳴煒嘅青年智庫MWYO(下圖右)便搞搞新意思,以短片去探討女性由自拍、改圖到探索對美麗的看法,頗有新意。
智庫去年發表研究報告《Me, My Selfie And I》,探討女性自拍、改圖及上載自拍照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結果顯示,修飾自拍照的女性承認美圖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得到更多的「讚好」(Like),渴望被別人肯定。
鳴煒話,MWYO同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朱順慈(Donna)傾,如何深入再了解問題,Donna覺得紀錄片可以引起更多人關注和討論,促成今次合作。佢哋走訪六所中學,收集超過二百個同學的心聲,再專訪心理學家、美容專家、電影明星等,拍成《你的樣子如何 Face Matters》,上周五更搞了個放映會(下圖左)與觀眾一起重新思考:你的樣子如何成就你的日子。

佢地去中學工作坊,由年輕人對自拍的看法傾起,當中包括問佢哋對以下說法邊句最認同:
1.內在美最重要
2.好彩生得唔靚
3.貪靚無罪,P圖有理
4.貪靚貪出病
5.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結果最多人認同的是「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即係你的日子過得不好,是你在樣子上努力得不夠。
演員吳海昕以主持人的身份,組合學生們的看法,再結合學者、明星等訪問串起整齣短片。吳海昕說的心聲,都幾代表時下少女的心聲:會自拍,會P圖,會緊張社交媒體上的人對她的看法。佢亦會介意自己身型,以節食、減肥,化妝扮靚等,迎合外界對美的要求。然而美是否只有外表一套?她也有迷惘,於是由她出發,帶領觀眾探索不同的美。
其實,導演是想由淺入深講不同層次的美,由少女注重外表開始,貪靚、化妝、自拍P圖,經常覺得自己唔夠瘦、唔夠靚、唔夠白,迎合了一體化的人工美,自己個人特質去了哪裏?
短片內容唔少訪問都幾有意思,例如已為人母的影星林嘉欣分享佢同囡囡嘅一段對話,佢問個女點為之靚?佢囡囡答:「幫助人果啲,咪靚囉。」
另一位台灣美學大師蔣勳,他說被邀請去一個選美比賽當評判,他這樣回答:「抱歉,如果你的選美可以不用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我就來。」講明是比賽,當然要有勝負,可是在蔣勳眼中,美是不能以名次去分高下的,這評判最後當然做不成。
網上資訊泛濫,太容易找到教你化妝、穿戴、節食、減肥,甚至整形全記錄,前設都是「你不夠好」、「可以令你更好」,在追逐這些「美」的標準時,可曾問過自己,是否真的想要?
其實,心善的人最美。
